让失地农民生活越过越好
青色的顶冠、橘红色的楼体,整洁的绿化带旁边是一排排6层的现代化楼房。高新区河边镇海峰村统规统建的安置小区里,徐国华正悠闲地散步纳凉。住进安置小区后,已过花甲之年的他不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居,每月还会按时收到一笔养老金。
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像徐国华这样的失地农民还有不少。他们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在村民变居民、农民变工人的转变过程中,还有哪些困难和不适应?昨(19)日,带着对全市失地农民的深切关怀,市委书记罗强先后来到经开区、科创园区、高新区,对这个群体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走访调研。
■
杨波波
房子越搬越好
“以前下大雨时大漏,下小雨时小漏,真想不到一家人还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告别了小青瓦房的徐国华,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拆迁安置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他参加了社保,生活和养老有了保障,房子越搬越好。
“家里老人看病方便吗?小孩读书远不远?”干净整洁的客厅里,罗强与徐国华拉起了家常,详细询问安置小区的生活。徐国华回答说,“小区离镇上的学校和医院只有两公里路程,生活非常方便。”
青草绿树掩映中,科创园区元通社区一处统规自建小区格外引人注目。集中安置后,群众的住房条件有没有改善?罗强来到居民余强家中实地察看。余强介绍说,“家里以前住的是砖混结构的房子,现在的房子更结实了。”走进房间察看后,罗强高兴地说:“你们通过拆迁支持园区建设,无论是统规统建还是统规自建,都希望大家的居住条件变得更好,生活越过越好。”
调研中,罗强还详细了解了科创园区拆迁安置小区规划设计和项目进展情况。他说,失地农民安置房建设一定要以方便群众为要,搞好基础设施配套,真正让他们安居乐业,共享新区建设成果。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加快推进安置房建设,让新区建设的成果尽早惠及群众。
生活越过越好
“什么是促销?促销就是把企业的产品成功卖出去……”
昨日,一场针对失地农民创业的培训课程正在高新区普明街道办事处举办。课堂上,20多位失地农民“学员”目不转睛地听着专家的讲解,不时记下要领心得。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罗强对开展这样的活动给予肯定,并要求将这个好经验在更大范围推广。
高新区河边镇海峰村的樊金全是一位生意人,居住方式的改变并没有影响他的营生。提起现在的生活,樊金全乐不可支,他眉飞色舞地告诉罗强,除了家里一年有三千元钱的房租收入之外,他还在安置小区租了一个小门面卖菜赚钱,一家人吃穿用度不用愁。
借助8万元小额贷款,高新区永兴镇华裕路社区居民谢开英这位曾经的失地农民拆迁安置户,在社区办起了火锅店,开起了宾馆、茶楼。如今,成功创业的她还解决了当地20多人的就业问题。罗强对谢开英自力更生、自主创业的做法表示赞赏,说道:“你们为城市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实现了安居乐业,祝愿你们的生活越过越好!”
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居住环境的变化,正改变着失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集中居住后,群众是否适应新的生活?还有哪些实际困难需要帮助解决?
带着深深的关切,罗强走进经开区南区花园统建房安置小区,与围拢过来的群众深入交谈,认真倾听大家的意见建议。34岁的周红菊和39岁的罗琼告诉罗强,因为缺少专业技能和特长,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希望得到帮助。罗强要求相关部门帮助提供就业信息,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指导创业与就业,帮助她们寻找合适的岗位,通过自力更生,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罗强强调,各级各部门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失地农民群众着想,在开发建设中要优先保障失地农民安置房建设用地,确保拆迁群众尽早搬进新居。要进一步完善落实失地农民拆迁安置*策,按照统一标准,尽心尽力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切实保障失地农民合法权益。要认真倾听群众诉求,加强*策宣传解释工作,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真正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
市委常委、副市长李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秘书长王黎参加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