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地今生细说鼓楼玉皇阁历史文化街区 [复制链接]

1#

鼓楼-玉皇阁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范围图。资料图片

鼓楼-玉皇阁历史文化街区。记者李靖摄

近日,按照《关于转发住房城乡建设部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要求,银川市鼓楼-玉皇阁被划定为历史文化街区,待相关审核程序通过后,将正式向社会发布。由此,这片积淀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街区,也将得到更完善的保护和利用。

让人不由停下脚步

冬至刚过,银川的寒意越来越清晰。但在下午两三点的世纪广场上,阳光正好,老人们凑在一起,聊着各种话题,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世纪广场北侧,玉皇阁沐浴在暖暖的阳光中,静静“看”着广场上的人们,“看”着身旁穿梭而过的车流。

从世纪广场向西走,过了马路就是宁园,仿古建筑群错落有致,琉璃瓦在阳光照射下,泛着耀眼的金色。许多人走过这段街区,会刻意从这里穿过,沿着曲折的小径,穿过两边尽是朱红柱子的走廊,下了光滑的青石板小坡,再上到小小的石拱桥,穿过低矮的拱门,最后向外面热闹的街市走去。若不是匆匆赶路,宁园是一处很容易留住人的地方,有时可以对着光滑的青石板发会呆,想想不知多少人曾从这里走过;有时也会被高挑的飞檐吸引,数数静静伫立在上边的神兽装饰。

出了宁园,西北角一眼看到的建筑,便是鼓楼。冬日的阳光里,它和玉皇阁一样,看上去厚重、温暖。

玉皇阁、宁园、鼓楼,这三处古建构成的“凹”形区域,便是此次被划定的“鼓楼—玉皇阁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为北起解放路北界,南至宁园用地南界,东接玉皇阁街,西至鼓楼西界,用地面积3.2公顷。核心保护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用地面积合计为平方米。

从这些历史建筑旁走过,即使身边车水马龙,人心也会获得些许宁静。

浓缩着历史和文化

冬天的宁园,稍显萧瑟,但在走廊的木凳上,依然有三三两两的人静坐。一座园子,似乎将这里的人们,与外边热闹的城市隔开了。在鼓楼和玉皇阁周围,也会见到拿着相机的人,绕着古建筑走走停停,找着各种角度,不时按下快门。这片街区,就像它的评定标准里说的那样:保持传统生活的延续性,也记录了一定时期社区居民的记忆和情感。

这条标准,发布在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的通知》中。通知中,还有另外一条标准:街区保留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场所。

“这处街区的确有这样的特色。”宁夏文史专家吴忠礼说:“银川鼓楼台基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为宁夏知府赵宜喧主持建造,并手书了洞额石刻题记;银川玉皇阁始建年代无从查考,从明代《弘治宁夏新志》府城图上观察,现玉皇阁的位置居明代府城鼓楼所在地;宁园则是年国庆节期间落成,是宁夏第一座以清代仿古建筑群为主体的小型园林。”

吴忠礼先生说,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对历史建筑是很好的保护,银川是座古都,应该好好挖掘它的历史文化,并且服务于现在的城市。

鼓楼俯瞰。记者李靖摄

宁园记者刘旭卓摄

玉皇阁记者刘旭卓摄

鼓楼记者刘旭卓摄

银川市鼓楼-玉皇阁被划定为历史文化街区,是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的历史文化,使得这片区域在闹市中显得格外不同。

鼓楼原为“四牌楼”

从银川的鼓楼旁走过,可能很多人会有这样的问题,这座历史建筑,怎么建在马路中央,这就得从古时它的作用说起了。

吴忠礼先生说,古代县级以上的城池基本上都建有钟鼓楼,钟鼓楼往往建在城镇中心位置,上置大钟和大鼓,平时具有“晨钟暮鼓”报时服务,所以也被称为“谯楼”。当发生保卫城池的战斗时,鼓楼往往也有“鼓进金退”的军事指挥作用。

对于鼓楼的这个“中心”位置,许多老银川人都有深切感受。在世纪广场随便找一位老银川人,他都能绘声绘色地描述他们儿时是如何登上鼓楼,以此为“圆心”,一览昔日老银川城的。

不过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在未建鼓楼之前,这里是怎样的场景,吴忠礼说,“其实是四座牌坊。”原来,这四座牌坊,在当时被称为“四牌楼”,东向牌坊上书“东来紫气”、南书“南薰鲜愠”、西书“西土孔固”、北书“北拱神京”。

民国时期的《朔方道志》记载,将四牌楼改建为如今的鼓楼,是清朝中期道光年间(~年),为宁夏知府赵宜喧主持建造,并手书了洞额石刻题记,东为“迎恩”,南为“来薰”,西为“挹爽”,北为“拱极”。光绪三十四年(年),宁夏地方绅商捐资在台基上又建了二层楼梁架,后因“款绌停辍”。直到民国6年(年),才由宁夏县知事余鼎铭接续重建,最终完成这项工程。

鼓楼还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建筑。年9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配合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军中的工作,以李临铭为负责人的宁夏第一个共产党的组织——“中共宁夏特别支部”成立,办公地址就设在鼓楼的东北角坊。

玉皇阁曾是“鼓楼”

除了鼓楼,古代县级以上的城池一般还会建玉皇阁,玉皇阁是供奉传说中玉皇大帝的场所,大多修建在楼台之上。银川玉皇阁的故事,要从明朝一位皇子说起。这位皇子,便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六子朱栴,他被分封为庆王,镇守宁夏。

吴忠礼先生介绍,永乐五年(年),庆王府开建,庆王府大门开于如今新华饭店的南侧,府址南界为现在新华东路与中山南街交会处,东至今羊肉街口西侧,西至今新华百货大楼东侧,北至今宁园,这一大片街区就是庆王府及王府花园遗址所在地的范围。

而今玉皇阁所在地,当时有一个土台子,庆王府的人在台上修建了几间平房,作为守卫王府警卫的一处指挥所兼巡夜报时的更房。在《弘治宁夏新志》中,已把它称为“旧谯楼”(旧钟鼓楼),可见弘治年间,土台上的建筑物已做翻修,实际上已具有镇城钟鼓楼建筑和作用的性质了。

这座钟鼓楼在清朝乾隆三年(年)大地震中毁坏,当次年恢复重建府城时,以鼓楼位置偏于城东,官民一致认为趁重建之机,把鼓楼改建在府城的中心位置“四牌楼”地方,于是就将原鼓楼改建成玉皇楼(阁),确切时间尚难确断,大约应在乾隆四年(年)以后至道光元年(年)以前这段时间。台基正中为南北向拱形门洞,门额上方有石刻题字,南为“帝鉴”,北为“天路”。

说起玉皇阁,在世纪广场上晒太阳的老人会笑着说,你看那飞檐多好看,技术多精湛。一位老人说,他见过的最美的玉皇阁,是在太阳刚升起的时候,那时候,这座沉稳的古建筑,被一片金黄色的光芒覆盖。

宁园像一条纽带

宁园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在闹市一隅,显得宁静闲适。宁园更像是一条纽带,连接起鼓楼和玉皇阁,让这两座古建筑联结在一起。

《银川园林志》记载,宁园的建设,始于年9月,当时的银川市园林局结合全市园林建设和绿化现状,提出绿化“黄土不见天”的口号,注重建设发展小园林、小绿地,提倡家庭养花。年~年近20年的时间里,唐徕公园一期、宁园、西夏公园、满春园等一批小公园、小游园应运而生。

当时根据银川市的规划,结合解放东西大街的改造工程,市政府在原来破旧平房的旧址上建起了宁园,历时一年多,年10月1日正式迎客。“当时的宁园有围栏,还卖票呢,好像是1毛钱。”一位老银川人回忆说,当时新建起的宁园仿古建筑,在银川是很稀罕的,是作为一个景点存在的。

年,宁园进行了改造。一方面拆除了围栏,改造成为开放式的街心公园,一方面对东区长67米、宽52米,占地0.35公顷的广场进行了改造。因正逢千禧之年,世纪交替之际,故取名“世纪广场”。广场正中修建了一座钟亭,悬挂一口“宁夏世纪钟”。

宁园和世纪广场,是许多银川老年人最喜欢的去处。冬日阳光明媚时,人们就坐在世纪广场上,散步或者围坐聊天;而到了夏季,宁园里绿树成荫,又成了纳凉和娱乐的好去处。

看人们穿梭流连于小径、石桥、拱门之中,再看看东西两头两座厚重的古建,你就能真正理解这处区域,被划作历史文化街区的意义所在。

宁园俯瞰。记者李靖摄

年的银川鼓楼。资料图片

世纪广场记者刘旭卓摄

宁园记者刘旭卓摄

这是一片古香古色、韵味十足的街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记得这里的旧时光,也喜欢它现在的模样。

登上鼓楼看银川

冬天的老街区热闹起来,一般都是在下午三点后了。暖暖的阳光照在世纪广场,家住附近的老人们,有的带着小孙子,有的拿着马扎、拄着拐棍,有的背着手,悠闲聚集。他们早已熟知彼此,笑着走到跟前,互相问候。这时候的老街区,看上去温暖闲适,其乐融融。

“过去可不是这样。”许多在这附近住了大半辈子的老银川人说,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一片最显眼的建筑,一直都只有玉皇阁和鼓楼。登上玉皇阁或鼓楼,整个银川就能尽收眼底了。“南门楼、东门外的湖泊,都看得很清楚……”说起过去这一带的样子,每一个老银川人都有属于他们的印象。

一张拍摄于年的照片上,柳树巷(现鼓楼南街)的北边,就是现在的鼓楼,老照片上,鼓楼是附近最高的建筑,柳树巷两旁是低矮的店铺和民居,柳树巷就从鼓楼的门洞里穿过。“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这附近才有了一栋二层居民楼建筑,就在原先银川拖拉机配件厂旁边,现在湖滨花园的东侧。”老银川人樊建新记忆犹新。

年,鼓楼和玉皇阁所在的解放路,第一次铺成了石子路;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之后,这里又铺设了沥青;再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再登上这两座古建筑时,眼前的城市多了高楼,南门楼也看不见了,视线里尽是现代都市的景象。

有感情的老园子

“如今的宁园管理所,过去就是我家四合院的位置。”老银川人韩月娥指着宁园东南角说,她在那里,生活了9年,那个院子记录了她人生最快乐的时光。年,从河北来到宁夏的老人杜光辉说:“那时候我就住在宁园附近,在玉皇阁南街边上租的房子。”87岁的杜光辉记忆中的这片老街区,从那时起就是店铺云集,是昔日银川的最核心区域。

韩月娥家的四合院是在年搬迁的。年10月1日,历时一年多建设完成的宁园开门迎客。这座小游园,延续了鼓楼和玉皇阁的建筑风格,让当时的银川人,有了新的休闲去处。

年来到宁夏的温州人邓先生,当时就花了一毛线的门票,去宁园里游玩。“当时银川也没有多少可以游玩的地方,宁园建起来后,大家都觉得新鲜、好看。”三十多年过去了,银川人的休闲去处,早已是遍地开花,但在闲暇之余,邓先生还是会经常到这里走走转转。“对这里挺有感情的,每次来到这里,就能想起自己刚来银川时的情景。”邓先生说,这些历史建筑沉淀了时光,和别处的感觉不一样。

浓浓的文化氛围

杜光辉有同样的感觉,年之后,他就一直住在山河湾社区,直到现在。孩子跟他说了好多次让他搬家,但他就是不想离开,“虽然住的是老房子,但在这里住习惯了,好多熟人,出门遛弯就能跟他们说说话,不想走。”

“这些古建筑是有灵性的,我有时候会边晒着太阳,边静静地看着它们。”杜光辉指着玉皇阁挑檐上的神兽装饰说,它们睁大的眼睛,已经在这里“看”了几百年,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它们知道银川的每一点变化,看到它们,你自然会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夏天的时候,杜光辉会拄着拐棍去宁园转转,宁园很多的石板路,在三十年后,泛着锃亮的青色,从这些石板路上走过时,脚步会自然地慢下来。有时候,他会坐在石凳上,回想以前的岁月。

吸引杜光辉留下来的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这里的文化氛围。他的印象中,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宁园就时不时会举办书画展,年的时候,银川市第一届迎新春书画展在这里举办,当时包括张贤亮在内的许多区内知名书画家在宁园里作画、写春联。现在,在玉皇阁北边的广场上,经常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比如秦腔大赛、文艺汇演等等,对于戏迷来说,这里就是一个“福窝子”。

“别说这些古建筑有很深厚的历史沉淀,就是你到世纪广场上和别人闲聊,也会遇到很有文化的人,我特别喜欢在玉皇阁前面,晒着太阳和他们聊天,聊宁夏的历史,聊中国的发展,天南地北,无所不谈。”杜光辉笑着说。(记者刘旭卓)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