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绝不浮夸她带着这项技艺走向世界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医院让天下无白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7098023515184729&wfr=spider&for=pc

在互联网时代,要说电子游戏很多人都会娓娓道来

而谈到传统技艺

却鲜有人知

但有这样一个人

她是麻编的“爱好者”

张璟

从事版画及软雕塑艺术创作,作品入选中国版种大展、全国十一届美展、十七、十九届全国版展及国际版画展,曾携作品参加日本、美国、阿联酋、毛里求斯等国的文化交流活动,作品被多家美术馆收藏

1

“我小的时候,麻的运用依然十分广泛,纳鞋底、麻绳麻袋、麻布都用的是麻制成的。麻浸到水里会特别硬,因为手根本搓不动,才有了用棒子打洗衣服的场景。后来棉花种植推广,以及很多合成纤维的出现,都渐渐取代了麻制品。现在使用麻的人很少,关于麻的老手艺也在慢慢消失。”在自治区级麻编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张璟看来,曾经的麻纺织物作为生活的必需品,如今虽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仍有着代表东方古老技艺的韵味。

细细编织,慢慢品味,很多老祖先传下来的道理会很自然地浮现。这个有着千多年的历史的纺织物带着它独有的淳朴与芳香让世界重新竖起大拇指,也饱含着令张璟着迷其中的魅力。

2

姥姥门框上的“拔吊”让麻编梦生根发芽

张璟的老家在山西省碛口镇,碛口是山西的古渡口,也是*河边的一座古镇,古时*河下游凶险,上游来往的船只往往需要在碛口停泊转旱路,碛口也凭*河水运成为我国北方著名商贸重镇,张璟从小就听母亲说起,那时候家里也在碛口开办了两家主营麻纺织物的日杂店铺,一家叫德盛苑,一家叫万兴店,后来姥姥一家搬到宁夏吴忠市居住,也将麻编的技艺带到了这里。

在张璟的记忆中,姥姥虽然不认字,但却是心慈手巧,刺绣、剪纸、编织、画样、打样都手到擒来,姥姥屋的门框上永远都挂着一撮麻皮子,闲暇时就将麻皮子拿下了抽麻绳、拧车子。宁夏的土壤十分适合麻的种植,盐碱地、山坡地都可以生长,这种宁夏汉麻富有光泽,成熟时有一人多高,非常有韧性。在姥姥的影响下,张璟在七八岁的时候,已经可以用麻编织出像模像样的小动物、钥匙链这些零碎的小物件。

上世纪90年代末,刚从学校毕业的张璟一头扎进了专研麻编的世界中,通宵熬夜变成了常态。她经常在凌晨三四点将编好的麻编品挂在墙上,左看右看,上下欣赏,“我那时候就是前半夜编,后半夜欣赏,一熬就是一整夜,觉得这个麻编怎么能这么好看,现在有人出价买我那个时候的作品,我都不会卖,那是以前的老东西,对它们有很深厚的情感在里面。”张璟看着那时的一幅大象的麻编作品回忆道。

张璟选择用宁夏汉麻这种天然作物作为原料的同时,也选择用天然植物作为颜色剂,“麻是原生态的东西,它的染色也必须是要用草本进行植物染色,上色、保色的技巧也要根据造型、材质的不同进行变化,但出发点就是纯天然和环保。

即便是很多年以后这些东西重回大自然的一刻也不会给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和损害。它们来源于大自然又回归于大自然,这个过程很美好。”张璟说道。

3

手工麻编技艺我想带着它走很远

时间追溯到年,那年张璟带着七八个人脸麻织工艺品参加了首届中华巧女手工艺大赛,荣获二等奖,这次的获奖经历让张璟意识到麻编这项技艺开始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于是“树璟麻编工作室”应时成立。张璟在钻研麻编技艺的同时,也开始招收徒弟,为更多热爱麻编技艺的人传道解惑。

调任到吴忠宣传文化中心工作后,张璟又在单位牵头成立了民族民间艺术研发中心,在这里麻编、刺绣、陶艺……各种民间手艺得到研发、保护、传承,痴迷于麻编的张璟又开始像刚毕业时那样,昼夜不停地对麻编工艺品进行研发、创作。

在被评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张璟将自己的工作室开在了贺兰山脚下,“作为非物质文化传人,我有义务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靠着这份信念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搭建的合作交流平台,张璟的宁夏麻编走向了世界。

“有一次我们去毛里求斯做展览,碰到一位个来自法国的麻编作品的收藏者,这个外国友人看着我们的麻编工艺品直竖大拇指,翻译告诉我,他在夸赞我是‘金手指’。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走出去,一方面可以让外面的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我们的民族自信。”现在张璟的工作重点是教授月牙湖的失地农民、残疾人制作麻编,刚开始村民们都没有什么积极性,但张璟认为这件事对于他们是增长一项技能,能够自力更生,对于自己而言,是将麻编技艺发扬光大,她认为这是一件值得做下去的事情。

“传承是什么,传承通过什么来实现,过去为什么麻编流传得那么广泛,不仅是因为喜欢,更重要的是它完全融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们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去编织、去使用,我不知道麻编这项技艺可以走多远,但是我想带着它走很远。”

民间技艺征集令

有一种怀旧叫亘古不变,有一种高度叫无法企及。任岁月流转,世事变迁,有些经典的传统技艺丝毫不逊色于今天迅速发展的高科技。在这些技艺里,有着中国人古老的智慧,有着人与万物之间契合的温度,这些技艺让人为之惊叹,也发人深省。在时间的长河里,他们静默地散发着迷人的味道,这味道值得去追随,使其发扬光大,继续传承。本期开始,《银川晚报·艺藏周刊》将开始陆续推出《守护·技艺》栏目,呈现散落在宁夏各个角落的民间技艺,重拾它们的技艺精髓,让老技艺在展现一个历史时期记忆的同时,散发属于它们的人文光芒。本栏现目面向全区征集技艺线索,只要是有传承的民间手艺,无论铁艺、木工还是刺绣、雕刻,只要是具有地域特色,承载这个地域人文追求的民间技艺均可。联系—联系人:张老师投稿邮箱:ycwbshy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