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更接地气的银川 [复制链接]

1#

“贴标签”,这是互联网时代亦正亦邪的操作。有人刻意给自己贴标签,强行划定圈层,有人不经意间被贴标签,苦不堪言却无法摆脱。而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尤其是以城市为单元的网络营销,积极向上地“贴标签”则是唯一的选择。

人生一串,城市一景。银川正是如此,无论是“书香银川”的高档次标签,还是“一座适宜撸串的城市”这样接地气的呈现,只要有利于外界更好地认识这座城市,“贴标签”的操作就不妨一试。

城市文明的积累,不仅是庙堂之上、象牙塔之内的形式上,更有人间烟火、五味杂陈的市井风情,这才是一座更加丰满的城市。换句话说,哪怕是我们复原一款西夏时期的美食,这都是一种对于城市文化历史的再包装,让更多人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这座城市。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尤其是快速追赶北上广深的二线城市,他们给公众最强烈的印象,往往是基于生活日常的标签化。比如重庆的火锅、成都的街道,这些强烈的味觉和视觉信号,在互联网时代被放大和凝固,最终形成了城市认知的着力点。

银川在打造城市性格的时候,走过很多的路,也尝试过很多方法。面对大家更具娱乐精神的判断力,我们一方面要强调城市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更要给大家一个接地气的认知,哪怕是“适合撸串”。

今年虽然算不上银川“夜间经济”的元年,但却是一个爆发的年份。更多城市街道被整体包装,让看似市井的消费行为,围绕丰富城市形象的中心思想不断延展。这显然比过去见不得天日的小作坊小摊位要高级得多。

因此,强烈建议以街道为单位的“夜间经济”在银川蓬勃发展,更有特色、更有人文特征、更适应科学管理运营的集成,正是银川“接地气”这个命题的最好阐述。

文章来源:银川晚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