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条大河一方美食 [复制链接]

1#

贺兰县东临*河,自古就开渠自流灌溉,独特的地理环境,适宜种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也盛产*河鲤鱼。因此,贺兰县的美食,自然也带着深深的*河印记。

*河水浇灌出的麦香

说到贺兰县最常见的美食,自然要说到面。臊子面、炒面、凉面、搓面、干拌面、扯面……从各家饭馆的菜单上,就能看到当地人对面食的喜爱程度。一根面条,一头连着美味,一头连着温情。

张静华是土生土长的贺兰人,她最爱的面食,是母亲做的那碗臊子面。“怎么吃都吃不腻。以前去南方上大学时,吃面的机会少了,就更想念了。”张静华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真是不假,*河水浇灌出的麦子,就是有一种家乡的味道。小时候,只要是自己过生日,一碗丰盛的臊子面,那是必不可少的。长大了,过生日多了蛋糕,但怎么也没有一碗母亲做的臊子面香。

张静华也会做臊子面,她详细讲解着其中的步骤,手擀面是最好的,揉过的面能把麦香揉出来,吃起来更筋道。揉好面后,再用擀面杖擀,要擀得薄厚适中,切的时候要细,还要匀称不断线。煮面时,水沸腾淹过面条后,倒点凉水再次沸腾后,就可以盛面了,倒凉水也是为了保证面的筋道。盛出面后,浇上羊肉臊子或牛肉臊子,看着一碗油光红润的臊子面,“吸溜”一口,那个味道,回味悠长。

吃臊子面,一定要吃得“呼呼”响,才有境界,这叫“武吃”。俗话说:“吃面不出声,面味减五成。”吃面要趁热,用筷子挑起,深呼吸,让面和辣味一起入口腔,再入腑内。“一碗臊子面下肚,出一身热汗,这才爽快。”张静华说。

陪伴生活的*米干饭

贺兰县是鱼米之乡,米自然也是少不了的主食。从古至今,贺兰县种过各种各样的米,吃米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抛开常见的大米不说,这次我们说说*米干饭。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袁俊生是贺兰人,上世纪80年代,他做民间文艺调查时,专门做过*米干饭的调查。“贺兰县临近*河,因此土壤肥沃,富含各种矿物质,*河水也极为肥沃,特别适合水稻、糜子的生长。”

袁俊生说,*米又叫“大糜子”。大糜子是过去贺兰县的主要农作物,生长期过百天,尤其是王澄堡周围生产队种植的糜子,更是闻名银川平原。王澄堡的糜子,产量高,吃起来香甜耐饱,很招人喜爱。*米在20世纪80年代前,是贺兰县乡村农家的当家食品,几乎天天吃,顿顿吃,他说自己在做民间文艺调查期间,走街串户,吃得最多的也是这*米干饭,色泽金*,醇香可口。

做*米干饭也比较简单,水烧开加米煮制,用中火一直熬至锅内水分蒸干、*米不黏时即成。*米干饭的制作关键在水,加水多就成米汤,加水少就太硬。而吃*米干饭,最重要的是配菜,一般是咸菜和酸菜,这些菜也是农民在野地里采集的,比如苦苦菜、面灰条、马齿苋等。袁俊生说,吃一口*米干饭,再就一口酸爽的野菜,那种滋味,现在想起来依然回味无穷。

“游”上餐桌的*河鲤鱼

有水就有鱼,*河水流淌过的地方,自然少不了一道美味的鱼。贺兰县最有特色的,便是这*河鲤鱼了。用*河鲤鱼可以做糖醋鱼、蜜汁鱼片、清蒸鱼、清炖鱼等。

每到灌溉时节,贺兰县田野的引*灌渠里,*河鲤鱼便随着*河水而来,在河边捞鱼成了生长在*河边的孩子们嬉戏玩闹的游戏,而鲜美的*河鲤鱼也成为这里的特色美食。58岁的王丽芳是通义乡通义村人,她的印象中,捞*河鲤鱼就像去地里割韭菜一样方便。“不夸张地说,锅里烧上水了,然后拿个网子去村边的沟渠里捞鱼,回来收拾一下就能下锅了。”

所以,在贺兰县人的美食菜单中,*河鲤鱼是很重要的一道菜。只不过在过去物质匮乏时,说是吃鱼,其实就是用清水煮一下,没有油,没有调料,撒点花椒、生姜等调下味就可以端上桌了,而不像现在,除了清炖,还有各种吃法,充分挖掘出了*河鲤鱼的美味。

王丽芳讲了其中一种做法——糖醋鲤鱼,做糖醋鲤鱼是很有讲究的。鱼刮鳞洗净后,用刀在鱼身上划出道道,撒盐腌制半个小时左右,接下来用蛋清裹在鱼身上,放入热油中炸,炸好的鱼鱼尾弯翘,放到盘中后趁热浇上糖醋汁。糖醋汁是由烹醋、熬糖、加清汤等等工序烧成的,鱼刚炸成浇汁时,还会吱啦吱啦地响,就像是要游动一样。

“孩子们从小到大可爱吃我做的鱼了,现在他们都在外边打拼,每次回家团聚,这道糖醋鲤鱼是必须要做的,*河鲤鱼象征着年年有余,生活越来越好嘛!”她笑着说道。(来源:银川晚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