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银川市最为灵动的韵脚,更是银川人不懈守护的对象。为让碧水清流常与市民为邻,银川在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在推进银川都市圈互联互通、提升河湖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利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实效,为推进银川经济和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银川生态修复不停歇
整治脏乱差推窗见美景
这两年,家住兴庆区江南水乡的郝兆言一到夏天,便以一窗美景为豪。他家离二排沟不过几十米远,推开窗,树木、沟道、花草尽收眼底。“经过治理和建设,二排沟呈现出一湾清流,还能看见鱼,美气得很。”郝兆言说。
而在三四年前,他家连窗户都不敢开,“这条沟以前水质污染严重,不仅能看到漂浮的垃圾,还能闻到臭味,附近居民意见都很大。”郝兆言望着沟道感慨道。
近年来,通过清淤、封堵20多个污水直排口等手段,沟道异味减少,加上栽种芦苇、荷花等净化水质、美化水景的水生植物,对两侧的坡岸进行砌护,二排沟水质从Ⅴ类水质达到Ⅲ类水质。如今,二排沟两旁已成为周围市民的重要休闲场地。早起,市民来这里锻炼身体;夜幕降临,广场舞的乐曲声响起,这里又成了快乐港湾。
去年,我市以提升水生态环境为目标,开展沟道综合治理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完成银新干沟城市段清淤净化和西大沟清淤净化工程,对清污分流后的银新干沟贺兰山路至新胜东路的4.6公里及西大沟全段16.5公里实施底泥清淤,提升入黄水质。我市西北部区域连通水系近30公里,建成集防洪、排水、生态、景观、休闲产业于一体的银西河水系,打造了一条南北贯通的绿色生态长廊。开工建设凤凰公园金牛湖与典农河连通工程、四二干沟三丁湖人工湿地和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蓄水池工程,进一步加大水生态综合治理,优化水资源调蓄能力,宜居环境得到明显提升。
力推河长制实现﹃河常治﹄
全长21.1公里的银新干沟开挖年代久远,流经兴庆区、贺兰县,流域范围广,乱倒乱排、乱采乱挖、乱占乱建也因难以管理而屡禁不止。年我市实行河长制,兴庆区大新镇镇长赵艳华成为一名河长,负责银新干沟贺兰山路与友爱街交叉口至贺兰县交界处一带的水生态环境。
在对银新干沟的整治中,河长制各相关责任单位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合力出击,完成了搬迁奶牛场、封堵排污口、拆除违建、清理沿岸垃圾、种植花草等工作。
如今,每天巡河已经成为赵艳华的习惯,她还发动群众为银新干沟“找茬”,随时举报不文明行为,形成了乡镇群众共同“治河”“管河”的合力。赵艳华告诉记者,河长不是身份,更多的是责任,巡河时看到沿河水清景美,就是河长的价值所在,就是一种幸福。
目前,我市已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工作体系,全市所有河湖实现河长制全覆盖。去年,四级共名河湖长累计巡河次,时长小时,里程达到公里。同时,我市出台《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行河长制扎实推进水环境治理三年行动方案》《河湖长巡河湖履职制度》,考核结果成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我市还搭建“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平台,与市检察院联合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通过约谈、通报、挂牌督办、联合执法、集中整治等多种方式解决出现的问题,实现由突击整改向长效管理转变。
生态修复河湖水清
从消灭黑臭到水质变清,从生态补偿到生态修复,水环境变好的脚步一刻也不曾停歇。
夏季的灵武市东沟人工湿地水质净化项目潜流湿地,微风吹皱一池秀水,泛起阵阵涟漪,一旁青草茂密,仿佛为湿地披上了一件绿衣。
这样的秀美景色与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相关。该工程占地总面积62.84公顷,通过潜流湿地和表流湿地相结合的方式,引入城市污水,经过沉淀、过滤、水生植物吸收、微生物处理的方式,最终使水体变成地表Ⅳ类水质排入黄河。
近年来,我市利用各级资金对市域范围内的一些重点湖泊湿地进行植被恢复、鸟类栖息地修复、湖泊清淤疏浚等保护与恢复项目建设。去年,完成罗家湖及阅海万家G2区南侧湖泊湿地恢复整治工程,对太阳岛水系与渠庙湖、罗家湖进行连通整治,开挖整治G2区南侧水系,增加水域面积亩,提升城市形象。
云影徘徊的清澈水面,几只水鸟在嬉戏;绿柳扶风的环塘小径,三五成群的居民在休闲散步。如今,水环境变好,不少市民也用镜头和文字记录这些美丽画面。“从小就生活在银川,看着水一天天清澈,心里有说不出的幸福。”51岁的黄瑞说。
银川的水环境治理还在继续,人因河湖美而乐,城因河湖美而兴,这种水与人、水与城的和谐图景,正是湖城银川的真实写照。
文章来源:银川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