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在稻田埂上留下足迹。
袁隆平参观机械作业。
一颗稻种,填得满天下粮仓;千言万语,道不尽一生故事。人们清晰记得,19年前,袁隆平院士来到宁夏,在稻田埂上留下了他的足迹。
送别最好的方式是纪念。今天,宁夏水稻培育已经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这无疑是送别袁隆平院士最珍贵的礼物。
宁夏的水稻田埂记得他的足迹
年8月25日,袁隆平院士应邀来到宁夏,考察宁夏农科院作物所的水稻试验田。那时,宁夏农科院独立培育的宁粳23号刚刚通过了全国评审,每亩的产量高达公斤以上,在全国属于超高产量,这一成果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赞扬。
当时的场景,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水稻研究室研究员杨生龙至今记忆犹新:“袁先生在咱们农作物研究所实验基地观摩,当他看到我们宁粳23号高产水稻品种时,兴奋地说:‘公斤!’边说边用手比划,左手比了一个5,右手比了一个3,这个产量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高了。”
袁隆平院士鼓励宁夏农科院农作物研究所的育种专家,利用黄河灌溉之利,牢牢扎根在农业生产一线,培育出高产高品质的水稻。19年来,经过科研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选育成功适宜宁夏种植的多个品种的水稻和小麦。在这里,还种植着来自袁隆平团队的多个耐盐碱水稻——“海水稻”品系。年,宁夏农科院的研究团队前往湖南省农科院拜访了袁隆平院士,并将大批“海水稻”带回宁夏进行试验、筛选。经过连续3年的努力,目前已经筛选出了一批优于当地品种的耐盐碱水稻进一步研究。
“众所周知,我们宁夏水稻的种植面积,70%的长势在银北,而银北又是大面积的低洼盐碱地,因此耐盐碱水稻的研究,包括新品种培育,对于宁夏今后的水稻产业发展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水稻研究室主任孙建昌说。
禾下乘凉梦星光永在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注脚。他辛勤耕耘,鞠躬尽瘁的精神更像是一座灯塔,为宁夏的农业科研人员指明前行的方向。“作为宁夏的育种工作者,我们要传承袁老先生甘于奉献、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发扬他优良的科研精神,为我们宁夏水稻产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孙建昌说。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60年前,袁隆平院士想着让中国人吃饱;60年后,袁隆平院士念着让中国人吃好。他那颗书满“禾下乘凉梦”的初心,将激励国人前进不止,奋斗不止!
记者张梦婷马志伟
本文来源:银川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