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之文旅融合篇
十年裂变和成长足音
十年,如同一个历史取景框,留下了诸多文旅景致:“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世界养生大会指定宜居城市”“最佳全域旅游目的地”“《魅力中国城》优秀魅力城市”“全国避暑旅游十强城市”……文旅“答卷”中,越来越多的“平凉故事”正成为文化中国里的精彩篇章。
十年来,全市强力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将得天独厚的崆峒美景、田园风光等自然资源,与崆峒山道教养生文化、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文化完美结合,打造出“问道崆峒养生平凉”城市品牌,让每一位游客得以在“养生平凉”放逐心灵、休养生息……文旅康养产业链逐步成形,“问道崆峒养生平凉”品牌愈加响亮。“诗与远方”在这里渐入佳境。
汉服爱好者在崆峒区白庙乡虎山生态园花海中合影留念(资料照片)。
乡村旅游,不断释放着康养福地新魅力。十年间,发展康养旅游有力地激活了平凉各地“美丽资源”,使无名小村变成网红打卡地,民宅窑洞变成高端民宿,偏僻山村变成休闲体验馆,引爆了游客出行的兴奋点。
古巷幽深,古泉清冽,古宅苍然,古槐静默……诗意的慢生活在这个古村落铺展开来。坐落于五龙山脚下、芮河古峡口南岸的崇信县锦屏镇赵湾村,是唐关古道之要塞。古老的村庄山环水绕,天然形胜。整个村落布局错落有致,八卦巷道,青石铺路;古槐文化、红色文化以及明清雕刻艺术在这里叠加成厚重的历史。在村庄漫步,笨拙的石磨,古老的辘轳,斑驳的门窗,用石头镶嵌的墙,绘有“五福临门”的文化墙,还有修旧如旧的屋舍,设计者依据村庄原有的骨架,适度增添了复古式细节和回忆式渲染,保留了农耕文明、历史印记的美,一切都是那么温情而美好……
“在这里吸一口空气就能感受到活力,少了城市的车水马龙,让人身心放松,心灵得到净化。”今年中秋假期,来自银川的游客张学明打卡赵湾村,对平凉精心打造的旅游特色村赞叹有加。
我市精心筛选了平凉康养资源最丰富、最优质、最有特色的村落,努力打造覆盖全季节、全年龄段的康养产业体系,并不断在环境提升、设施完善、提高接待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补短板、提品质。
泾川县何家坪千亩油菜花海惊艳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赏景游玩(资料照片)。
每年暮春与初夏之交,在泾川县王村镇刘家沟村,盛开的油菜花像给大地铺上了金色的地毯,点缀出美丽乡村的无限风情;置身于静宁县界石铺镇李堡村的美丽花海,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在仙境一样的繁花盛景之间,身心也跟着舒畅起来;在崆峒区安国镇,一片片普普通通的果树林整合成了城里人闲暇休憩的好去处,一畦畦瓜地、菜地连缀成了城里人向往的牧歌田园……在这些地方,不但可以赏花怡情、游山玩水,还能摘田园果、吃农家菜、品自酿酒,这些以生态康养为特色的旅游示范村正推动着“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为平凉文旅康养产业链打造增添更多精彩。
滑雪爱好者在崆峒区海寨沟旅游度假区滑雪场体验滑雪(资料照片)。
运动康养也成为乡村旅游中的最大卖点。在每个假期都能收获靓丽成绩单的崆峒区海寨沟旅游度假风景区,推出了玻璃吊桥、步步惊心、水上漂流等项目,火爆了抖音和朋友圈。
在平凉,许多乡村也并不拘泥于原有的古民居相对静态游中,而是积极依托原有的生态开发户外拓展项目,构建以赛事活动、康体健身、户外运动、健身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运动产业链,为游客提升良好的康养旅游体验。
崇信县华夏古槐王景区(资料照片)。
这些旅游特色村围绕康养做文章,力求使“春季踏青赏花、夏季休闲避暑、秋季采摘体验、冬季滑雪探险”四季乡村康养旅游项目串珠成链,为我市康养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发展康养,项目为纲。
9月6日,在水鼓舞精彩激昂的演出中,泾川县橙香瑶池温泉康养综合体项目试运营启动仪式拉开帷幕。走进汉唐风的橙香瑶池温泉酒店,大厅各类设施齐全,装修时尚典雅,西王母文化、禅修文化、丝路文化等人文景观元素装点其中。
泾川县位于甘肃东部秦陇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是西出长安通往西域的第一重镇,著名景点回山王母宫、瑶池温泉。为有效开发利用县域温泉资源,发展文旅康养产业,打造甘肃温泉酒店第一品牌,甘肃城乡发展集团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总投资7.89亿元,建设橙香瑶池温泉康养综合体。
橙香瑶池温泉康养综合体项目是我市鼓励各类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康养事业、康业产业的缩影。
泾川县汭丰镇郑家沟景区(资料照片)。
以大健康、大康养、大文旅深度融合为指导,我市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政策保障,全力培育和打造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的康养企业和机构,着力打造富有平凉特色的康养事业、康养产业,助推全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服务人民高水平生活。
正在建设的崆峒森林文化小镇、华亭陶瓷小镇、庄浪云崖小镇、静宁苹果小镇,以及平凉体育运动公园、龙隐湿地公园、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一系列康养旅游项目的实施让人倍受鼓舞。
游客在静宁县界石铺镇高堡驿站花海中拍照留念(资料照片)。
在康养旅游发展中,平凉秉承“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产业为支撑”的文旅融合发展理念,以重大文旅项目为抓手加快建设独具特色的文旅名城。“十三五”以来,全市共实施万元以上文旅产业项目个,项目总投资亿元,完成投资54亿元;年实施文旅项目60个,项目总投资34.68亿元。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完颜民俗祝酒歌《扬燕麦》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串联景区、景点、景色,贯通文化、文明、文脉,融合民食、民宿、民俗,我市在实施重点康养文旅项目中,不断构建以“问道崆峒养生平凉”为主的全域旅游品牌矩阵。培育形成了祈福纳祥、养生康体、丝路探秘、生态休闲、乡村民俗和红色旅游6大旅游产品体系,相继策划推出了“千年丝路养生平凉”等3条长线热线精品线路、面向西兰银方向的钻石旅游线路3条,“七秩芳华泾水赞歌”十大红色旅游、“诗意乡约牧歌寻芳”十大乡村旅游、“博物求索文萃新知”十大研学旅游、“风清月朗山水清凉”十大避暑旅游等主题鲜明、缤纷多彩的精品游线,文旅康养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崆峒山景区内游人如织(资料照片)。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平凉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机遇,将高品质发展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关山三个大景区,努力培育为全域旅游的三大核心“吸引物”和“目的地”,依托“书画之乡”“武术之乡”“针灸之乡”“围棋之乡”四张城市名片,在传承与发展的碰撞中、开放与合作的交融中,推动平凉康养文旅走向世界。
原标题:《我们这十年丨文化发展之文旅融合篇:十年裂变和成长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