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位于海拔米山顶之上的高山气象观测站,距银川市区直线距离40多公里,但必须经过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一个叫红石头的地方才能到达。这样一来,路程超过了公里。隔着山、隔着树、隔着云海,付赟看不到银川的家。
观天测雨把脉风云
“这里是银川平原气象观测最前哨。”31岁的付赟在贺兰山国家气象观测站当了6年观测员,每年有多天在山上值守。
贺兰山南北长多公里,主峰海拔米,雄伟的山势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将西北高寒气流阻挡在贺兰山西侧,也将湿润的东南季风留在了贺兰山东麓、银川平原的上空。贺兰山是我国西北重要的气候分界线。
气象观测站一角。
付赟所在的气象观测站,位于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交汇之处。这里的气象变化数据有着重要的价值。每年4月至10月,银川市气象局都会派人在此轮流值守。
4月的银川,姹紫嫣红,春意盎然,然而贺兰山上不少地方还有积雪。山里气温偏低,山顶全年无夏季,常年平均气温为-4.3℃以下。年极端最低温度为-32.6℃。
记者乘坐的车辆沿山路而上,开到距山顶3公里的地方停下,剩余的路是木板搭建的栈道,只能徒步前行。迎着山风,每迈出一步都很艰难。每次上山时,付赟和同事每人背一个大包,装着生活物资,负重步行将近1小时。
“就是靠着这股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气象人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在山上建立了气象观测站。”上山前,贺兰山国家气象观测站站长徐雪洲告诉记者,气象站属于国家二类艰苦台站,年建成投入使用。从那以后,银川气象人在这里准时观测、记录、计算、编写和发出气象电报,向上级业务部门提供气象数据和天气实况。上世纪80年代,银川市发生过几次大的沙尘暴,宁夏气象部门根据贺兰山国家气象观测站提供的观测资料发出预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了经济损失。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年撤站。4年,中国气象局负责人在宁夏调研时提出要不断完善宁夏气象监测系统建设,尽快在贺兰山重建气象观测站。之后,银川市气象局经过多次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和进行技术论证,认为重建气象观测站,将为飞机飞行安全提供可靠气象信息;对宁夏北部、内蒙古西部地区较大范围进行灾害天气监测,对上游天气过程和贺兰山局地强对流天气实时监测,为防灾减灾和对极端气象事件的预警,起到非常重要和无法替代的作用。7年,贺兰山国家气象观测站重新开展工作。9年,完成自动站建设,通过无线传输方式采集数据,无需人员全年值守。
坚守高山之巅
值守在贺兰山,气象人要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
在贺兰山国家气象观测站的一角,掀开一块正方形的铁盖子,下面是一口深6米的井窖,里面码放着一个个装着饮用水的塑料桶。山上用水总是竭尽所能地节约,观测员的衣服带到山下洗。每年季节性值守的几个月里,观测员晚上睡觉都要用电褥子保暖,早晚棉大衣不离身。
“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风速达到41.2米/秒,能把人吹起来。”付赟说,到了雷电交加的季节,有时雷电会紧贴着窗户劈下来。大家已习惯了疾风骤雪、电闪雷鸣这样的“大场面”。
付赟在维护现代化的观测设备。
年7月的一天,暴雨将山路冲塌。徐雪洲和一名工程师在站上工作、生活了15天,食物所剩无几。吃完用白菜、羊油包的饺子后,两人徒步下山,走了五六个小时,脚都磨破了。
贺兰山国家气象观测站建站以来,先后有9任站长带领70多位气象人在此奋斗。第一任站长陈力,煤油灯下整理观测数据;第八任站长樊建雄顶着风雪爬上风向杆除冰……从用驴驮水、驮粮,用电报机发报中走来,一代代气象人扎根在这高山之巅,似一棵棵云杉,守望着这里的风云变幻,为我国气象气候测量研究奉献着光和热。
除了检测设备外,每天24小时不定时观测、3次定时观测、3次定时发报是贺兰山国家气象观测站观测员的日常工作。一个个宝贵的气象数据,不仅记载着贺兰山的气象变化,连续可靠的气象观测也为贺兰山的森林防火和生态保护提供了珍贵的数据资源。
从付赟的测报到宁夏气象局的读取,只用了3分钟,然而这几分钟的便捷,是贺兰山国家气象观测站几十年的坚守和巨变,是宁夏气象事业快速发展的缩影。
在站上生活,最难忍受的不是狂风、暴雨,而是孤独。跟付赟一同进站的6人,目前只有他坚守在此。如今大量的人工观测工作被自动化的仪器替代。季节性值守期间,2人一组进站,两班倒,每组值守半个月。气象站里的“80后”“90后”们,在山中炼出各自的独门绝学,有的迷上了摄影,有的爱上了下棋。
少言寡语的付赟,喜欢看翻滚的云海,并用手机捕捉它的美。“这是我最大的生活乐趣。”付赟已拍了0多张贺兰山风光图。他还喜欢听松涛声,捡紫蘑菇,坐在山坡上听鸟叫,与岩羊近距离友好相处。
有一年的7月,一只燕子打破了付赟安静的生活。“那天,山上雾大。燕子撞到风塔上,受伤了。”付赟精心照料它整整一周。伤愈的燕子在付赟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飞走了,这让付赟多少有些失落,但他已经习惯了与沉默的大山相互陪伴。
坚韧背后的柔软
付赟说,贺兰山是一座富有诗意与创造性的山脉。气候的差异在贺兰山的两侧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地貌特征。西麓是广袤的荒漠戈壁,东麓则是沃野千里的银川平原。
在技术高度进步的今天,尽管气象观测站已经实现自动化观测,但对于变幻莫测的贺兰山而言,观测者的经验判断依然重要。气候影响着人类的生存,而一座山的喜怒哀乐则直接影响着一个区域的气候。
付赟在传送气象数据信息。
每天,贺兰山国家气象观测站观测的气象数据,会上传到位于北京的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对于农耕区的银川平原具有重要意义。“每年的测报错情率小于1‰,非常难得。”付赟自豪地说。
每一种坚韧的背后都有一颗柔软的心,付赟也不例外。
“我儿子出生还不到30天。小家伙能吃、能睡,乖得很。”工作之余,付赟端详儿子的照片,甜蜜写在脸上。
“干我们这行的,最对不起的就是家里人。徐站长的儿子从幼儿园到高中,开家长会都是妈妈去,爸爸一直缺席。去公园玩也是妈妈陪伴,爸爸缺席。为了弥补家人,如今每周六徐站长一大早直奔菜市场采购,做好一桌饭菜,等着儿子和妻子回来吃饭。”说话间,下午观测时间到了,付赟像往常一样走向观测场。
看着付赟瘦弱的背影,记者感受到一种坚定。确实,在气象人眼里风云常有变幻,但是他们内心的坚守却从未改变。(记者 高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