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版的《银川晚报》(共16个版)在头版发表题为《无生活不新闻》的文章,宣布今天起正式推进以“减量提质”为目标的改版工作。文章全文如下。
无生活不新闻
记得是年的一个清晨,雨稍微有些大,送完孩子在羊肉街口等红灯。一个看上去像是四五年级的孩子骑车拐弯时滑倒,起身后发现自行车车把摔歪了,于是很费力地扭着。旁边的外卖小哥立好电动车,接过车把两腿夹着前轮扭正后,交给孩子匆匆离开……
其实,从扶老人过斑马线的最美女生到背学生趟过积水路口的环卫大姐,或是从悬在阳台外的托举哥到跳入渠水中救人的北方汉子,又或是扶起摔倒老人的年少敢为的小学生……他们的举动更多的是银川这座城市中的平凡人在不经意间的本能善意,就如同羊肉街口那个在雨里扭正车把匆匆离开继续接单送单的外卖小哥。
在无数个这样的决定性瞬间里他们都是英雄,然后一转身又毅然决然地遁入平凡。
从一只脚跨进新闻专业算起,入行已经有二十年,但在纷繁多元的时代认知与价值观念的激烈交锋中,我对“新闻是什么”这个最基础的命题经常在疑惑与迷茫中努力思考。
其实,最寻常最质朴的新闻就是每一个寻常个体琐碎生活的共性在这个城市中的投影。
新闻源于生活,聚集着不同群体在同一层面或同一群体在不同层面所投射的共性,他们在生活中努力做着自己或别人的英雄,所以好新闻不能冷漠地对待每一个人。
小切口、市井气、真生活,在媒体融合蝶变的当下,银川晚报继续传承“服务老百姓传递正能量”的办报理念,同时开启“无生活不新闻”的报道理念,抛开空洞乏味与模式僵化,细腻讲述人与城市之间的故事。
我们进入不同的生活场景,多维度呈现当下的银川之美;
我们记录着生活中那些忽略年龄不惧岁月,在平凡清淡的生活中乘风破浪追逐美好与快乐的群体故事;
我们从生活出发,努力找寻不一样的视角,真正走进那些移民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之后的“文艺范小康情”,记录他们对传统戏曲的爱与痴、对现代歌舞的向往与拥抱、对传统文化的接续与传承;
我们不惧生活,聚焦“三十而已,做自己的英雄”的平凡人,呈现他们无论何时都拥有着的那份“而已”的勇气;
我们忠于生活,不拔高,不炒作,记录这座城市里那些更愿意享受那份平凡的平凡英雄们的生活,记录所有平凡英雄所汇聚的那股无形的银川温度与银川力量……
“无生活不新闻”,我们今天起正式推进以“减量提质”为目标的改版工作,《银川晚报》努力赶往每一个生活中的新闻现场,永不停歇!
本报编辑部
公开资料显示:《银川晚报》由银川日报社主管主办,创刊于年7月1日,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年3月,获得第三届全国“百强报纸”。
创刊初期,《银川晚报》为周二刊;年,改为周三刊;年1月1日,改为周四刊,每周增加了一期“星期天刊”,为四开4版;年1月1日,改为日报,“星期天刊”仍为四开4版;年1月1日,由四开4版扩为四开8版,由此拉开了扩版的序幕;年11月,每周增加16个版的试刊,即周三、周日由8版扩为16版,其余每天为8版;年11月,每日16版试刊,并于年12月18日正式扩为每日16版;年11月1日,在原有16版的基础上每周二、五扩为24版;年10月22日,再次改扩版,周一至周五扩为四开24版,周六、周日为16版;年7月,分A、B、C三叠出版发行;年8月,开始新一轮改扩版,从周一到周五天天32版,并版版彩印;截至今天宣布改版前,该报是周一到周四24个版,周五16版,周六8个版,周日休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