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本报围绕
“保护世遗之美,聚力乡村振兴”
全国晚报社长总编南靖采风活动做出报道。
点击链接回顾↓
南靖之美让总编们回味无穷!
今天,
让我们跟着全国晚报的社长、总编们,
一起欣赏他们笔触下的南靖。
南靖一日世上千年
中国晚协执行会长、扬子晚报总编辑王文坚
自从在一本画报上与福建土楼邂逅,就再也抑制不住与它一亲芳泽的冲动。这次漳州南靖之行终于使我梦想成真。
土楼的前身在中原,是汉光武帝做梦都想摧毁的堡坞,那是战乱时期百姓用于自保的壁垒式建筑,平时并不住人。刘秀认为它的存在容易形成豪强割据的初级形态。然而,几千年沧桑变迁,在中原早已荡然无存的它竟然梦幻般地在这里延续了血脉。而它和周围的群山、溪流、绿树、蓝天又是如此和谐协调,仿佛它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在别的地方驻留过。
田螺坑的五座土楼,出生年代各不相同,水平高低相差很大,不同角度画风迥异。从山上看,方楼坐镇中央,三座圆型土楼和一座椭圆型土楼楼分守四方,宛如一桌招待远方宾客的盛宴,被当地百姓称为“四菜一汤”,真是形象极了:还有荤有素,你看那椭圆形的多像盛鱼的碟盘?
云水谣景区是新晋的网红。闽南古道的柔韧串起和贵楼、怀远楼的刚劲,千年大榕树点缀其间,最粗的要十多位壮年男士才能合抱。古街店家售卖的是有穿越感的慢生活,客家日常生活气息随之扑面而来。从中原到闽南,山川景物大变,生存环境艰苦,但有滋有味的生活烟火延续不变,这才积淀出客家人的近代活化标本。
*昏时分,东歪西斜楼的灯光亮起,倒映在水中,与天边的晚霞交相辉映,真有一种“日照金山”般的超凡脱俗与惊艳!
南靖一日,世上千年。
大力发展“旅游+”打造文创IP
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深圳晚报总编辑邓自强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南靖土楼群,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
南靖土楼的保护性开发,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体现,是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有效实践,也是发挥旅游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优势作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成功范例。
发展南靖旅游,不断提升将生态环境转换为生产力的效率是关键,积极寻找全域旅游内源性增长动力,大力发展“旅游+”,将农业和交通、金融、科技、教育、医疗、养老等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培育旅游新业态,不断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实现提质增效。其次是打造文创IP,发掘打造一批特色文创产品,发展特色旅游文创产业,拥抱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创新技术,把创意融进文创产品,通过设计对文化进行重构和再造。
“沙与海*与绿”的对话
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委书记、社长(台长)丁洪
南靖将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人文风格、建筑风格融合起来,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文化,非常好。值得每个到这里的人细细品味她的文化和历史。
作为一名来自宁夏的人,此时来到福建,想跟福建人民说一声“谢谢”!24年来,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闽宁两地相隔数千里,不以山海为远,携手共抗贫困,已成为全国推广的精准的扶贫模式。
银川深处西北,大西北文化和南方文化有很大不同,从西北到南靖,深刻地体会到“沙与海的对话,*与绿的对话”。相信很多和我一样从远方而来,在这里看到了诗,这里带给我很大的震撼,生态美、百姓富,既有绿水青山的“颜值”,又有金山银山的“价值”,真的很美了。
五年后再访南靖感受不同
银川晚报执行总编 孙瑞亭(图左)
“保护世遗之美,聚力乡村振兴。”如今的南靖土楼已经走进文旅融合以及全域旅游的新时代,全力打好生态牌、文化牌、浪漫牌等特色优势,促进旅游业态高质量发展。
时隔五年再次探访南靖土楼,最真切的感受便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造型奇异、风格独特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到人文历史挖掘再到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兼容都有了质的提升。
从俯瞰标志性建筑——“四菜一汤”的田螺坑土楼群到零距离探秘“东歪西斜”裕昌楼、“沼泽地上的诺亚方舟”和贵楼以及“最精美的双圆环土楼”怀远楼,这让我们看到了南靖不同的侧面,充分感受到了南靖土楼蕴藏的丰富历史底蕴以及浓厚的人文风情。
南靖之美,耐人寻味!
细品南靖,意犹未尽!
接下来,
还有更多全国晚报社长总编的
第一视角报道
敬请期待~
▼厦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