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水绣诵读并提供合成音频
旧毡帽陈丽娟旧毡帽、乌篷船、覆盆子,这都是鲁迅笔下熠熠生辉的东西,惹得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向往着江南小镇,更喜欢聆听小镇上的故事,有时也想哪怕是美丽的邂逅也行,至少对人生是一种慰藉。在一个还不算太美丽的季节,走进了鲁迅的故乡。安昌古镇就坐落在绍兴市,在一个有些偏远的小镇上。杨柳岸小风轻轻地吹打在脸庞,使的古镇显得异常幽静,镇上游人不多,只有两旁旧有的店铺是敞开着的,各种样的手工艺品摆放在古建筑的两旁,一切都是手工经济时代的产物,不觉就把人的眼光拉了过去多看上几眼。乌篷船就停放在小桥下,有那么三两只,许多污浊物飘浮在不很宽阔的河里,发出一股腥臭味,与早先古镇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船上没有游客,陪伴乌篷船的人恰是一个戴着旧毡帽的人,看不出他的实际年龄,穿着蓝布衫,脚上蹬着一双很旧的布鞋,但脸上却透漏着油滑气,操着听不懂的方言让我们上船,但大家都没有要乘船的意思,索性我们走我们的路,不想与他产生纠葛。戴旧毡帽的人依然面带微笑,看着我们向小镇深处走去,足见这个人是很有耐心的,忽然让我产生了些许的内疚。小镇上很清静,没有喧哗和嘈杂,或许是因为小镇隐秘的太久的缘故。依旧是木板门,雕梁画栋,有米行有钱桩,有扯白糖的小店,有卖古董的商铺,古色古香的韵味充满着古镇,能在这个角落里留存一点传统的东西,也算是幸运了。没有人刻意地去雕琢或是粉饰,一切都是很缓慢的一种节奏。在石雕馆里似乎又找到了一种唯美和传统的东西,石雕的发达源于江浙人的聪慧,随便的一块石头就能刻出不同类型的砖雕,还有造型各异的石刻农具,说不上有几朝几代,经过了岁月的打磨,它们依旧不施粉黛,浸透着古韵。古镇的建筑呈现出一种悠远的色泽,旧毡帽重操并非旧业,却显露出几个古老的记忆,而人却是现代生活中的人。古老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正是绍兴人对故乡的一种情结,那是割舍不断的情愫。一座曾是米行老板的宅子把我们吸引进去,宅子对于那个古镇来讲算是阔气的,紫红色的门楣,雕梁画栋,布满花纹的窗棂,《祝福》里的供桌,在四合一井天的布局下是那么的适宜,浓郁的文化色彩被鲁迅先生描摹的那样真切仔细。生活的真实用文学表达的那样贴切,算是一种智慧了,鲁迅先生正是呼唤出了人心的温暖和人性的光芒。返回的瞬间,戴着旧毡帽的人已经拉上了几位年轻的游客,依然笑容可掬的划着船桨对视着我们,有点调侃的意思,但很善意。那是一种真实的笑容,它代表着过去,今天和未来。一种文化总是在引领着一批人向往和呼唤传统,传达原始的信息。这座古镇和戴着旧毡帽的人同为一体,年复一年,用他们最朴素的一种生活方式传承着一种文化,他们不离不弃也不富有,甚至还处在社会的底层,但他们的精神却是极大的满足,他们是维护传统继承传统的江南人,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群体,坚守着古镇,不能不让人产生敬畏。乌篷船、旧毡帽再次勾起了我的记忆,或者说是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对戴旧毡帽人的怀恋!年5月19日陈丽娟,八零后,宁夏灵武。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宁夏书法家协会会员,银川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任灵武文联副主席。有百余篇文章十多万字在《宁夏日报》《新消息报》《银川晚报》《现代生活报》《华兴时报》《宁夏文艺家》《朔方》等报刊发表。部分散文被收录《灵性山河I》《灵性山河II》《中国当代微型作品选》《时光之轴》、沉风的泥香》等文集中。杂文《守卫女性的美》获宁夏第八届杂文大赛优秀奖。
文学与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