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蓝字免费订阅
文学精神视觉人文
wudangstyle
武当风微刊‖第期
花生
作者
周斌
在单位值班,晚上专门给家里打了个电话。没有别的事,就是告之冰箱里面有一盘子昨天水煮的花生,叮嘱尽快吃了。天热,要是馊了就太可惜。
我说不上是一个多么节约的人,但是基本上是不浪费食物的。一米一粟,由生而长,来之不易。对食物,无论是米面,还是馒头蔬菜,一直比较珍惜。何况一份花生呢?说起来,其实就是前天逛菜市场,一问,发现新花生居然上市了。花生,是这个时间上市吗?盯着看、挑拣时,就有点恍惚,往事就浮现到了眼前。
我对花生,无论是播种还是收摘,还是比较熟悉的。春暖花开的时节,麦苗长至三四十公分许,钻入麦垄,以锄头每十多公分距离,啄出小坑。拈取花生三四粒,抛于其中,以脚踢土,掩盖住即可。
花生种子,是提前备好的,通常在寒冬时节,家中无事,围着火炉,将花生米剥好。孩子当然也会被要求参与。毕竟,剥花生是费时、琐碎又比较辛苦的一件事。以右手拇指和食指的力,将花生壳捏炸裂,再以左手拇指指甲深入缝中,将它掰开。不一会儿功夫,指头疼痛,在所难免。开始打小差了。吃,生吃,但几个还可以。更大的兴趣,就是把它丢入炉火中,噼啪作响,有香味儿溢出,剥了也不在意有没有草木灰,塞进口中,醇香沁出,直吃的胃中翻滚作罢。这时,还剥不剥,父母倒也懒得说了,终究是指望不上。除了捣乱生事,是帮不上什么忙,待不了多久,便私下跑掉,出去玩儿或疯闹了。至于父母们怎么接着忙,忙到什么时间,自然不是我们关心的事儿了。
花生剥好了,有的时候会撒上一点农药六六粉,主要是为了防老鼠。这要是被偷吃了,就没有种子,来年可就没花生吃。换如今,可能就不用这种方法防了鼠。随后,支起梯子,于屋中很高的梁上挂好。大人们当然是知道,孩子们贪吃起来,什么都不顾,还是得安全起见。不过呢,孩子们也是知道的,因为家中再怎么贫困,父母都会在锅里炒熟几斤花生,倒于坛罐中,有吃的,自然不会去找那一些挂的很高、口感也略差的生花生了。
套种花生的地,都比较零碎。毕竟,比较好的地都会用来种棉花,一方面是产量好,其次是经济上收成大。算了一番经济账,种什么不种什么?哪些地种一些花生土豆,红薯*豆,其实早就计划好了。麦子收割之后,花生就露出清翠的芽苗来。这花生,也算是杂粮,易打理。通常也不怕干旱,当然,我们家乡也很少有水灾。之后,一直到采收,除草三五遍,也就足够了。这花生苗啊,它也不长虫子,更不用打农药,虽产量不高,但投入也不多。保住收成,是常态了。
转眼到了国庆节前,要摘花生了。通常,会在一场雨后一两天去拔,这样可以一把揪扯起来。地若是太干,一半的花生,都会掉漏在土里,过于浪费了。如果再去挖,费时耗力。墒重而潮湿,大部分的花生都会连根带起。这扯花生呢,也是有一些技巧的,必须均匀而持续的用力。一想,这人啊,为人处世,不也是需要技巧的么?
从苗根上摘花生,基本上都是全家总动员了。一家老小,找个小马扎,房前或屋后,摆个小竹筐,抱来一大捆花生,这次忙碌开了。摘花生,比剥花生稍微轻松一点,但是半天下来,也会手指疼痛腰背酸。
有时,如果是雨水过于潮湿,地里的花生,也会有一部分提前发芽。所以,适时收摘,也是十分要紧的农活了。如果家中农事不多,赶牛犁地之后,也会有得闲的家人,拿了个小筐子到地里去捡一些遗落的花生。这些花生,也会被拿去晒干。记得有一次,奶奶箩筐中,抓了好几大把放在盆子里,清水洗干净,放入锅中水煮,很容易熟了。奶奶把它搬到桌上喊:三儿,快来吃。当时,从来没有人用这种方式煮花生吃,剥了几个放在嘴中,一顿猛嚼,清香油然而生。当时,心里就觉得奶奶太不起了,既然创造了一种新的烹制花生的方式了。当时,我认为花生煮比炒好吃。
有一次,我拎着竹筐子,正往晒场倒花生晾晒。村中有比我大七八岁的青年,人前,喊他哥。他一手抓了一把,分别装进左右裤兜里,余了几个在手中剥了来吃。嘻笑道,看看你们家的剥壳吃,味道怎么样。一旁的奶奶说,喜欢就多抓点吧。他边吃边走,说,哈别说咧,比我们家还是好。看着他离开,我才气哼哼的跟奶奶说:我在地里得捡半天,他怎么能白吃别人家东西?奶奶说,没事儿,吃一把,管一会。
当年冬,这人应征入伍去当兵了。但是过了一些天,又从部队来了两位*官,据说找村支书了解这人在老家的一些情况。乡亲们私下说,与某一个偷窃案有关。当时,村支书写了一个证明,交给*官带走了。村支书后来说,哪个人不会犯一点错误呢?希望他到了部队,能改。我们这里,多少年难得出去一个人。他这么年轻,如果因为这件事而被部队退回来,既误了他一辈子,也丢了我们村的人。大伙帮衬给个机会,将来有什么问题我负责。后来,村书记给这人写了一封信去了。这人在部队新兵连里,训练非常刻苦,表现也特别好,在之后一次全师的*事比武中,还得了一朵大红花,又立功了。多少年,又因为别的方面表现突出,被直接提干了,还当上营长了。
现在,吃起这些花生,让我不禁想起故乡的一些往事。又因此想起奶奶曾经时常给我鼓劲儿的一句话:做人,自己要争气,别人才愿意帮你。
花生在农村,其实一直充当着零食或是菜肴的重任。过年过节,宴请宾朋,桌子上,都会摆上一盘带壳花生。平时,花生米炒香,装入瓶子中密封,吃早饭时倒出半碗,是佐粥的妙品。若收得多,还可以打油,当然,那就比较奢侈了。
多少年后,我也学会了用水煮的方式制作花生。无独有偶,我发现,不单是我喜欢吃煮花生。美食家蔡澜也曾有一篇文章专门写花生。真的是令人赞叹:在他的记忆中,花生有各式各样的烹制法子。不论是蒸、是煮、是卤、是炒,任何一种方式,他都喜欢。是那种五体投地的喜欢,没有由来的喜欢,既朴素又热烈。感觉自己,何尝不是如此?
我上初中,每周从家里带菜,为了防止发霉变质,基本上都是咸菜,这样才能确保吃上一周。若是母亲在地里干活忙碌,就是奶奶给我炒菜了。偶尔,会炒上一瓶花生米,那无疑是最好的菜了。自己吃的时候,也会给旁边投来馋眼的同学均出一丢丢。
还记得,奶奶牙一直很好,晚年甚至还可以吃炒蚕豆。她是在一个类似于今天这样的夏日的傍晚去世的。遗憾的是,我从部队赶回去的时候,她只能喝点水了,什么都吃不了了。在办丧事的时候,餐桌上,最先摆上桌的,就是一盘炒熟的带壳花生。宴席尽,客人散去,我和家人一起,把那些没吃完的花生,分别收集起来倒进一塑料袋子里。而一晃,这也是十六年前的一幕了。
而今,我在这儿念叨着花生,说的不也是人生么:那些努力奋斗的人生,如同花生,生长时不择土壤,成熟后深藏地下,低调朴实,内敛饱满,真的是花样的一生。
作者简介
周斌,湖北麻城人,曾在部队服役12年,现为市民*局工作人员,市作家协会会员。散文散见于《中国社会报》《人民武警报》《海外文摘》《十堰日报》《十堰晚报》《银川晚报》《民风》《十堰周刊》《武当风》《读者空间》《社区》等刊物。
郧阳老*酒
作者
肖江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故乡*酒的文章,但千头万绪,提提放放,竟至经年未落一字。不是不写,而是不知该用怎样的文字,来记述郧阳这千年的美酒,来表达这充满思念和浓浓乡愁的琼瑶佳酿。
*酒,没有白酒的浓烈辛辣,更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浪漫多情,但在有酒可考的历史上,它几乎贯穿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时光。甚至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有了*酒以后,才有后续白酒、葡萄酒、啤酒等等系列酒的出现。而郧阳老*酒,有史可考证的年月,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郧阳*酒以其醇香甘美、滋润养生而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衰,如今依然在郧阳大地滋养万民。
(1)
提起老*酒,儿时的记忆仍历历在目。那些片段在脑海中历久弥新,现在回味起来,仍是让人或喜或悲。
悠悠汉水从万古而来,润泽着广袤的郧阳大地,这里孕育的物产极是丰富。不知从何年何月起,辛劳的郧阳人已会用糯米、粟米、麦仁、玉米,再辅以甘甜的沧浪之水,酿造出上好的*酒了。几千年的传承不曾在郧阳断线!在我记事起,家家户户的家庭主妇都会酿造郧阳*酒。但绝大多数是以糯米为主要酿酒原料,据说是因其口感最佳,故其它原料基本上被淘汰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是一段艰难困苦的岁月。由于土地有限,所产粮食只能使一家人的温饱得以解决,更别奢望有多余田地来栽种水稻了。但父亲总会想些办法弄回些糯米来,让母亲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这天,酿两坛*酒,用以自饮抑或待客。
要酿造出好的郧阳*酒,除开糯米的因素外,几块上好的大曲和极佳的水质才是它的灵*和关键。因各家酿酒的技术参差不齐,故酿出的*酒味道也是千差万别,酒劲也是有高有低。母亲在鱼米之乡长大,耳濡目染之下,学会了一整套娴熟的酿酒技艺。在每年夏天最热的时侯,母亲在山上采来碧绿的花色草,揉搓至出沾液时再加山泉水或是汉江水熬煮,晾凉后倒入全麦粉、麸皮搅拌均匀至干湿适中后,放入长方体的木制模具中压紧、踩实,挂在屋檐下晾干,谓之“踩曲”。曲砖经伏天高温发酵后,老远就能闻到酒曲的香气,一批上好的大曲就已经预制好了。
母亲在初九的前一天就忙碌了起来。先把三伏天踩好的曲砖用刀砍碎,再用山泉水或是汉江水浸泡一天。初八这天下午,用桶或是盆,提前把糯米泡涨。初九上午,母亲把已控干水的糯米放入大铁锅中炒熟。我们姊妹仨围在锅台边上,眼巴巴的望着锅中的糯米。母亲总是可怜我们,把锅底留少许糯米,糊成薄薄的一层炕成金*的锅巴,然后分给我们解馋。待糯米晾至温度适合,把大曲水用纱布过滤后,倒入大盆中和糯米充分搅拌充匀,最后装进陶坛中。母亲每天都要查看*酒的发酵情况,即使在深夜半夜也不会遗忘。等到发定没有大的气泡冒出后,再把坛口密封起来,静待一个多月后的*酒出坛。
父亲虽然从小就体弱多病,但却对*酒有特别的嗜好。他是个急性子,加上又是一个好客的主,每每不等*酒“满月”,便呼来一帮亲朋好友开坛喝酒。母亲舀来一盆又一盆的*酒,在他们猜拳划令的哟嗬声中,一大碗、一大碗的*酒被灌进肚中,盆中一会儿便是空空如也。如此这般,两坛*酒哪够这样海喝呀!待到过年真正待客时,酒坛里只有少许浓稠的酒糟了。为此,两人不少拌嘴。后来,母亲便不在九月初九做酒,改在十月二十九或冬月初九了。这样,过年的饭桌才有一碗金*浓香的*酒了。
八岁之前,我是从未沾过酒的。那年的团年宴上,父亲把还显稍嫩的*酒兑些水又加些糖后,给我盛了半碗,被我几口喝完后,从此,郧阳*酒的种子便在我心中生了根,发了芽,以至于在多年之后,我仍对它念念不忘。
母亲酿的麦仁酒也别具特色。新鲜的麦仁煮熟后,加些甜酒粉、小曲和水拌匀后,经过一夜的发酵,第二天就可以享用别具风味的麦仁酒了。糯糯的麦仁还有一丝儿清香在口,再来一口香甜的酒水汁,酒香和麦香瞬间在口中碰撞,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愉悦与享受。
还记得那是一九九三年的麦收,父母在河滩割麦,我也帮忙把麦扛回家。烈日下劳咋,不一会儿已是口干舌燥。父母交代我回家后用钢筋锅兑一些麦仁酒来供他们解渴。这次的麦仁酒母亲已做好有三天了,酒劲有些大,我兑好后便向麦地走去。由于太满,左右摇晃之际不免溢出,我便自作聪明地走几步喝一口,走几步喝一口。等到了地头,满满一锅麦仁酒被我喝下了不少。我扛起一小捆麦子向家走去,走到一半便已天旋地转起来。强勉回家之后,爬上床倒头就睡。一觉醒来,已是下午五六点钟,但我仍然头脑发晕。父母见我醒来,顿时松了一口气。母亲责骂道:“你喝了多少酒?醉成了这样!你看你把这床和屋糟蹋成啥样了!我们生怕你醉死了过去,看你以后还敢喝不?”在母亲絮叨声中,我扭头一看才知到处是我醉后吐出的污秽。我的脸顿时红了起来,不敢再看父母一眼。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醉酒,现在想来有些后怕,又有些忍俊不禁。以至于在我出社会后,一直走在醉了喝、喝了醉、醉了繁猪娃儿(郧阳方言,即出酒的意思)的道路上。不过这是后话,不提也罢。
父亲在病情最严重的九五年九月,依然叮嘱母亲再做两坛*酒。母亲说:“你还喝得了吗?做来干啥?”
“我是喝不了了,也喝不到嘴了。但一个家庭,怎能少了*酒?这不也是待客之道嘛!”母亲背过身,偷偷地抹去眼泪。过了几天还是勉强做了一些*酒。
父亲终是没喝上当年的*酒,一个月后离我们而去。
(2)
郧阳人,一进入九月后,家家户户都会酿上几坛*酒。而郧阳*酒的确如父亲所言,它是一种待客之道,而且还是最为隆重与热情的款待贵客之道。
带少许米粒清亮亮的*酒,在那个缺吃少喝的年代,那是招待娘家人和尊贵客人的最撑场面的东西。至于那*酒糟,兑上一些水,照样能待几席好客呢。
故乡的宴席,那真是叫“无*酒,不成宴。”特别是在接媳妇儿和送祝米这两件大喜事上,郧阳*酒更是大行其道,重中之重。接媳妇儿不管穷富,必酿几大坛*酒,去接亲时还要抬上一坛送娘家。而送祝米,娘家人也会抬上一坛*酒来送礼。娘家人到了之后,人手一碗*酒荷包蛋或*酒糖水米花,那是对娘家人最好的招待。席面上更不用说了,一盆盆*酒流水似的端出来,众人大碗喝酒的豪情犹如水泊梁山好汉的聚义狂欢。但凡这种酒席,没有几人喝醉是不可能的。若真没人喝醉,好!那就接着干,直到有人繁了猪娃儿,这才能体现主人家的热情与好客。
这关乎于郧阳*酒的记忆,在新世纪里渐渐淡却了。原因无它,只因乡民们大半外出务工了,而留在故乡的又大都是老弱病残,即使能做*酒,也做不了太多。至于办酒席,都在酒店摆上几席,席间多的是白酒和啤酒。即使偶尔回故乡赴宴一次,再也不见郧阳*酒的身影。那一缕*酒的幽香,便留在了记忆深处,时时回味,时时断肠。
在故乡喝*酒最为难忘的一次,是在确定了南水北调搬迁的年那年秋天。在知道了动迁的确切日子后,故乡年轻人难得的都在近处务工,而中年的叔伯婶娘、哥哥嫂嫂们,也大都呆在了故乡。没有动迁的乡亲们,这一年都早早的酿好了*酒,似乎在为那个特别的日子做着准备。
年8月31日这天,不管你喜不喜欢,它还是如期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在8月30日这天,我们都回到了故乡。要远迁的十来户房屋,已经在当天下午夷为了一片废墟,到处瓦砾遍地。站在老屋场上,看到这片生我养我、留下我全部青春的地方,看见那未来得及搬走的装*酒的陶瓮亦碎成满地凌乱的碎片时,禁不住伤感起来。这一去,故乡只能在这方眺望了!
我们年轻一辈的,哟五喝六的全部聚在了一起,即使过年也不曾像那天这么齐聚。我们从河滩走向山尖、从沟外走向沟里,重温一遍故乡的山山水水。来到未迁的四十余户人家里,挨家地坐一起唠唠嗑。叔伯或是哥嫂们,把老早酿好的*酒端了出来,让我们开怀畅饮。我们推辞着,亲人们劝饮着说:“喝吧,再喝些!明天你们都要搬走了,以后再回来就是客了!再想这样聚齐,怕是艰难了。家乡的酒啊,总比异乡的好哟!喝吧,你们再多喝一碗,以后再想喝老家的*酒,那路途不知道有多远,只怕是远酒解不了近馋……”
听着亲人们的殷殷话语,心中压抑的情感汹涌而出。我们红了眼眶,端起那*亮亮的酒,和着滴落在碗中的泪,仰起脖子一饮而尽。“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哟,以前理解不了的诗句,现今用最动情的方式倾情演绎。
一家又一家走过,一盆又一盆*酒端了出来。即使最后实在喝不了了,亲人们还笑劝着:“怎么,我家*酒不好喝?还是对我们有意见呀?再说今年的*酒嫩,还没有太大酒劲的……”我们连忙摆手说不是,但也架不住父老乡亲的热情,即使一小杯,那还是得干了。看着殷勤相劝的故乡亲人,说不出一句感谢的话语。那*酒入愁肠,新愁旧愁愁断肠。
如此这般下来,我们这一帮年轻人,被没有“酒劲”的郧阳*酒灌得几乎都是晕三倒四的。故乡人好客,怕客人喝不好,总说自家的*酒没劲,但是哪家酿的*酒会没有劲呢?
临近傍晚,喝足了酒的我们深一脚、浅一脚,相携着来到汉水边的沙滩上。脱下衣服鞋祙,一起跳进清凉的汉水中,泡一泡未消的暑气,祛一祛浑身的酒气。夕阳西下,看着沐浴在霞光中的小山村,我们回忆起了那时的年少无知、那时的乡村趣事。不知谁先开口唱起:“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我们齐声高唱着,“啊父老乡亲,啊父老乡亲,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动情的嗓音感染着故乡的万物,嘹亮的歌声响彻了大江南北……
(3)
自此远迁之后,郧阳*酒便成了时时在念的乡愁。后来在十堰稳定下来后,出于对*酒的思恋,我鼓动母亲再做些*酒。母亲说现在糯米倒是不缺了,可哪有大曲呢?我不禁惆怅起来!以前每家每户都有的大曲,现在尽然成了稀缺品。
一朋友得知后,自告奋勇地说他家每年都还在踩曲,他可以给我拿两块来。我听后欣喜不已,赶紧买好糯米和桶,母亲就把落了十余年做*酒的手艺,重新捡了起来。
当一碗碗琥珀色的*酒端上了餐桌,朋友们眼晴一亮时,我知道这碗*酒触动了大家的心思。*酒入口,细细品咂,不错!还是旧时的配方,还是记忆中的味道。
至此,我每年都会回故乡找朋友讨几块大曲,让母亲再酿些*酒。母亲笑着说,和你死去的父亲一样,都是急性子,酒还没发好,都急着呼朋引友的来喝。我搔搔头发,不好意思地笑起来。
近几年里,故乡人或许为了淡化那一抹乡愁,大部分人家又开始酿造*酒。然后把酿好的*酒带离故乡,带向打工所在的城市。在几百里、几千里外的异乡,用郧阳*酒来怀念故乡。
那一碗老*酒哟,那一抹浓浓的乡愁。每一位游子,都对故乡的所有爱的深沉。那一碗老*酒,代表不了故乡的所有,但它代表的是一种传承。它是我们的念想,更是一种无处安放的乡恋情愁。
当遍布全国各地的郧阳儿女,在餐桌上举杯饮下这醇香的郧阳*酒时,他们一定会忆起郧阳这方古老的大地,忆起养育他的那方山山水水。由一碗*酒所引发的乡愁,一定会有所减弱,只因,郧阳*酒当前,故乡便在眼前……
作者简介
肖江,十堰市作协会员。原湖北郧阳人,南水北调移民随州,现定居十堰。因喜爱文学,闲暇之余,提笔偶作陋文。作品见于《湖北文学季刊》《上观新闻》《十堰日报》《十堰晚报》《十堰作家》《十堰周刊》《三秦文学》《印象红磨坊》《当代作家》等。
策划
潘能*编辑
小雅图片
网络
精彩阅读:
武当风‖非虚构上古巷1号/周玉洁
武当风‖汉诗诗歌三人行/阿翔李敢张鲤
武当风‖艺苑清澈系列·汉水绿村/胡涂丁伟高攀峰
武当风‖专栏流年追忆:为了活着/老芨
武当风‖三人谈为什么是路易斯·格丽克成为诺奖诗人?/胡赳赳昆鸟赵原
武当风‖非虚构走笔九女峰·关于那场青春/王茂卿杨志艳
武当风
WUDANGSTYLE
无论您身在何处
这里都是您的灵*树洞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