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音乐是让人轻松快乐的,但音乐教育不一定,里面有太多实践和思考。”音乐人王睿,擅长手风琴演奏,也是中国音乐家协会手风琴学会理事、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器乐系副主任。这句话,是她接触音乐教育后的真实感觉。
不过,王睿坦言,自己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基本没走过弯路,都是按照当初预设,一步步达成目标。所以,她也是音乐教育的受益者。如今,她要把自己的专业和自信,继续通过一把手风琴,传递给其他人。希望学生的人生,能够因为音乐而精彩。
一个懂音乐的女孩多美好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以后会成为一名音乐老师。”王睿说。
王睿是位80后,从4岁开始接触电子琴。印象中,母亲总背着她的电子琴,骑上自行车,带着她从同心街的家骑到工人文化宫去上课,风雨无阻。4岁的孩子哪懂什么是坚持,课还没讲多少她就坐不住了,但母亲还是会好好地做笔记,等到回家后再教她。
王睿现在想来,母亲那么认真,一是对她教育的重视,其次也是因为自己喜欢。“她小时候没那个条件,就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王睿说,在母亲的想象中,一个懂音乐的女孩多美好,以后也能靠音乐当个老师。受到母亲影响,时间久了,王睿也在后来的日子里,逐渐喜欢上了音乐。
不过,当老师光会弹电子琴是不行的,母亲很早就找老师教她其他东西,王睿也在6岁的时候遇到了宁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李世明。这位老师后来成为她音乐路上的领路人,让她真正通过手风琴,找到了自己。
音乐路上的关怀与嘱托
年,在第28届澳大利亚墨尔本国际手风琴锦标赛中,王睿获得了青年组金奖与重奏组金奖。这个消息的新闻报道一出来,就在宁夏手风琴圈里引起了一阵轰动。不过这也不意外,因为那时的王睿,在圈里的学生中,已经很优秀了。
“那时候李教授一边教我,一边带着我到处参加比赛,真的是长了见识了。”王睿说,记得上学那些年,手风琴比赛就一直没断过。她觉得自己的性格和父母很像,目标感会很强,也很希望能追赶上优秀的人,“其实这样学,也会累,但就是觉得自己不能失去手风琴。”
中学时期,王睿经历的大多是手风琴技术、知识方面的学习。而到了大学,上了沈阳音乐学院,她对音乐有了更深入的领悟,特别是著名手风琴教育家、演奏家张自强对她的影响很大。王睿毕业后,张先生嘱咐她要继续在宁夏发展手风琴事业,而这也是王睿回来后多年一直坚持的事情。
4岁接触音乐,6岁学手风琴,一路考上沈阳音乐学院,年进入北方民族大学任教,年又去了德国进修,取得了硕士学位……王睿这样的履历算是很优秀了,但是回到宁夏,她开始犯难了:“手风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学的人越来越少。”王睿说,她刚到北方民族大学的时候,根本没有手风琴专业的学生可教,只能先教钢琴,后来学校才开设了相关课程和专业。
“手风琴是多好的乐器啊,不仅携带方便,而且自带和声,相当于一个小乐团。”王睿说,记得小时候,全区手风琴考级人数有人以上,可随着这一专业的式微,后来每年也就多人参加考级,而且水平令人堪忧。
王睿认为,要促进手风琴专业的发展,一定要从打好基础做起,从小孩子就开始培养,培养一批稳定的继承发扬者。于是,她结婚后,就开始筹备并且借钱办学校,为了招生,怀孕时还挺着大肚子去发宣传单。
年,她和丈夫接下一家艺术培训机构,并动员原本学习其他课程的孩子,都来学手风琴。最后凑够了10名学生,教了一年后,才慢慢看到效果,被学生和家长认可。如今,她的培训机构已经发展到3个校区,她曾看着不少孩子背着手风琴,一路学下去,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
当花儿遇到手风琴
对于音乐的学习,一个人在不同阶段,感受和状态都不同。王睿觉得十几岁时,自己是青涩的,二十几岁时,是自信的,而现在更多感受到的是音乐带给人发自内心的快乐与力量。
在德国留学期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乐团训练的经验,在音乐教育理念上,她也拓宽了视野。“以前学乐器,都是照着谱子,一板一眼地演奏。而在即兴课上,老师会给你一个片段,让你按照自己的理解把音乐玩起来。”王睿说,一开始她还真有些不习惯,但后来悟到,其实音乐就是这样啊,是自由的。
这些年,王睿不断参加各音乐学院以及相关音乐组织举办的培训,把最前沿的理念带回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有时候联想自己的学习经历,觉得音乐教育单纯培养专业技能的时代已经过去,音乐需要创新,手风琴演奏也是。
因为对音乐有了更深的理解,年,王睿在北方民族大学创办了“花儿印象”手风琴乐团,研究宁夏本地特色的花儿与手风琴表演形式的创新融合,她也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音乐更多的可能性,“用各种方法去感知美好,用音乐去尽情表达。”
记者李尚
因为热爱,所以专注,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因为专业,所以卓越,因为卓越,所以信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