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聚焦:榆钱儿的故事
文/吕立华
莱阳傍晚的春风依依,静谧的城东郊小路两旁杂植着一些柳树杨树榆树。看浅绿的榆钱儿绽满枝头,便顺手在垂到眼前的枝上撸了一把,塞进嘴里嚼着:挺甜啊。老公就跟着也尝了尝:是挺好吃的。我便建议撸一些回家煎饼吃,可是我们两个都没带袋子,“就装到衣服口袋里吧,反正煎饼也用不了多少。”
就在我们饶有兴致地撸着时,不远处的小屋里走出一个老婆婆,“坏了,这树恐怕是有主人的,看,她正朝我们走过来。”我心虚地垂下手不好意思地看了一眼老婆婆。老婆婆走到近前,笑眯眯地从怀里掏出一个干净的塑料袋子:“没事儿,姑娘,多撸点儿,回家和了面蒸着吃最好了。”弄得我都不知说什么好。
老公说老婆婆是个懂得分享的好人。这句话让我突然想起不久前刚看过的《梁晓声自述》一书,其中有一节写到他小时候家里穷时,偷偷在母亲上班的厂子里撸了一袋子榆钱儿,喜滋滋地扛在肩上往家走,还不时地从粮袋中抓一把吃,结果他身后就渐渐跟了一些与他年龄差不多的孩子,馋涎欲滴地瞅着梁晓声咀嚼的嘴。其中有个孩子低声下气跟他讨要:给点儿,给点儿吧。“不给!”“那就告诉我们在哪儿的树上撸的也行。”可是梁晓声再不吭声,只是加快脚步往前走。“再不给就抢了啊!”当梁晓声拔腿想跑时,孩子们一拥而上将他推倒在地……当他从地上爬起来时,已是两手空空,连粮袋儿也被抢去了。
当他回家向母亲哭诉时,他母亲淡淡地说:怨你。你该分给他们些啊,你撸了一口袋呀!都是孩子,都挨饿。你那么小气,他们能不抢你吗?往后记住,再碰到这种事儿,惹人家动手抢之前,先就主动给,主动分。别人对你满意,你自己也不吃亏。
这是一种善良的逻辑,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或许包含了一种似无争又似无奈的“忍”。而如今看来,这实在也是一种懂得分享的智慧啊。
小时候家在农村,大家都过得不宽裕时,最懂同病相怜惺惺相惜时分享的智慧,谁家房前屋后小园里种的大葱韭菜或是萝卜白菜吃不了,就分一些给四邻,即便是路过的不太相识的人,也会问一句:捎点菜回去吧?有时明明看见有人经过时拔了几棵葱也装作没看见:或许,他真的就需要这几棵葱做菜。
这样,大家就能够相安无事。有句话说得好,“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敬人者,人亦敬之;不敬人者,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处于困境的人大都知道“受人滴水当涌泉相报”,以一颗悲悯的心懂得分享的人应该是拥有大智慧的人,这不但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一种对自我利益的保护。
只要无关法律,总要有一些人情世故中的退让来成全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毕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