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晚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人大报告当前消费持续疲软,应继续坚持宽松
TUhjnbcbe - 2023/1/5 9:25:00
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pf.39.net/bdfyy/zjft/150622/4643029.html

11月11日,市民在宁夏银川市新华商圈步行街逛街。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整体而言,今年消费处于历史低位,这一点无论是和去年数据亦或是更长时间段数据相比均成立。今年年内消费增速大致呈现先降后升的“类V型”曲线。虽然消费增速自二季度开始有所回升,但回升的基础并不十分稳固,消费的疲弱也导致其对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都有所下降。”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邹静娴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上发布中国宏观经济《疫情下的中国消费:现状、成因及未来走势》分析报告(下称“报告”),作出上述表示。

国家统计局11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下降0.5%,低于9月3个百分点,为6月以来最低。分三大需求看,年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52.4%、27.4%、20.2%。与上年同期相比,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幅下降25.1个百分点,表明消费仍在恢复过程中;净出口和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则上升12.7个和12.4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消费疲弱的原因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层面原因。从宏观层面来看,导致消费疲弱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收入增速的放缓,既有绝对的放缓,又有相对于GDP增速的放缓,二是消费场景的受限,三是消费者信心转弱。

具体而言,疫情发生之后居民收入实际增速出现了大幅下滑。今年虽然三季度数据较二季度有所反弹,但整体仍处于历史低位。另一方面,相对增速的放缓。除年3月份外,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从年后开始持续地低于GDP实际增速。报告认为,在低增长背景下,一旦居民收入赶不上GDP增速,可能引发“低增长-更低收入-弱预期、弱消费-低增长”这样的恶性循环。

其次,报告认为与防疫*策有关的消费场景受限以及社交半径缩小也在客观上抑制了消费。

再次,消费的疲软还与居民的弱预期有关。今年一季度后,消费者信心出现断崖式下降,尤其是对就业的信心,今年3-4月消费者就业信心指数一举从.1跌至79.4。

从微观层面来看,多种居民收入来源均承压,收入结构恶化。居民不同来源收入变化也可以看到,被看作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压舱石”——工薪收入出现了“压不住、跑不动”的特征。疫情不仅会影响整体收入和预期,还会对不同群体产生异质性影响。“这集中表现为低收入群体承受着疫情带来的更大冲击,由此导致的收入差距扩大会进一步抑制国内需求。”

疫情之所以对低收入群体产生更大的影响,报告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从行业特性来看,低收入群体往往更多从事高接触类行业,这也是导致这部分群体受到更大疫情冲击的原因。而在以往的经济衰退中服务业一般相较于制造业周期性更弱,因而所受冲击较小。在这些高接触类服务业中,分布了大量的低技能、低收入群体,这也是此次疫情对于低收入群体造成更大伤害的重要原因。

其次,此次新冠疫情兼具公共卫生危机和经济衰退双重属性,两者都会推动自动化进程,由此不利于低收入群体。

再次,除自动化因素外,疫情带来的居家办公普及也更加不利于低收入劳动力需求。考虑低技能劳动力所从事的职业大部分难以实现居家办公,因此疫情带来的居家办公模式普及不利于低技能劳动力就业。

关于未来消费的走势,报告认为制约当前消费的因素有多种,这其中部分原因与疫情管控相关,预计将随着疫情的消退而逐渐减弱,因此可认为是短期影响。但还有部分因素是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深层次、结构性影响,这些影响即便在疫情结束后也可能长期存在,而这些变化是更需要*策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大报告当前消费持续疲软,应继续坚持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