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
银川、北京、苏州、成都,四座城市相距千里,却产生了共振的频率。
近一年来,在银川市委、市*府的大力推动下,银川在北京、苏州、成都陆续建成3个飞地科研成果育成平台,2家离岸孵化器,让先进城市的科技成果,在银川同步生根。
银川正用这种创新的思维,将千里之外城市的“智果”,汇聚到西北内陆的银川,助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
银川思索如何让“凤凰西北飞”?
深处内陆西北,银川的后发劣势明显,长期以来,是科技人才、创新资源的洼地。
一位领导曾经感慨,银川的大学生是“考出去一车皮,回来才一卡车”。人才,以及人才带来的科技成果、优质项目,长久以来,是银川这座城市的渴求,更是发展的桎梏。
对此,银川市的企业和科技方面的主管单位,感触颇深。
“发达城市有更好的科技*策、创新氛围和丰富的科技人才,而这些都是银川缺少的,我们要吸引科技型企业和人才到银川来,那么就需要下更大的功夫。”银川市科技局副局长曹云鹏说。
刘彬是苏州工业园区强东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面对即将在苏银产业园上马的新项目,这位企业的管理者曾底气不足地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银川地理位置遥远,且创新氛围不足,我们需要的人才是否能配齐?”
科技创新投入强度不足,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数量偏少,高层次创新人才短缺,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
怎么办?
银川的管理者给出了自己的方法——建设飞地科研成果育成平台和离岸孵化器,主动对接科技强省(市)、高校和科研机构,利用科技创新优势资源,实现科技成果离岸孵化、项目银川转化,搭建发达地区与银川科技成果落地的“空中走廊”。
简单点说,就是:人才来不了?没关系!成果不是在银川产生的?没关系!只要通过设在当地的离岸平台,将人才的思想、科技的创新“飞鸽传书”回银川,为银川发展所用,就行!
“飞地科研成果育成平台和离岸孵化器是将孵化环节和产业化环节进行空间分离,将孵化环节转移到市外,将产业化环节落地银川,解决人才匮乏和创新资源不足的难题。”中科院银川科技创新与产业育成中心副主任章建介绍。
章建认为,银川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远不如大城市,即使退一步讲,银川用各种办法将人才吸引来,短时间也难以解决创新要素缺乏、创新氛围不足的困境。而银川创新地建立各种离岸平台,让科技人才不离土不离乡地提供智力成果,可以更好地利用发达城市的科技创新资源。“这些人才在当地他们熟悉的环境孵化项目,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创新要素和资源,缩短孵化时间和链条。”
用创新的思维驱动发展,就是银川交上的答卷。
创新驱动为企业发展插上翅膀
创新的思维支撑,创新的资源、科技人才脑力的“流入”,为银川的创新生态圈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曹云鹏认为,飞地科研成果育成平台和离岸孵化器不仅能为银川招来科技型企业,同样也是银川本土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本土企业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对接外部发达城市的前沿技术,解决自身发展中的技术瓶颈。”
“牧健动物疫病联检平台项目”是一个动物疫病联检平台项目,由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马宏伟博士带领团队,运用全球领先的高通量零背景生物芯片技术推动数字化智慧兽医诊断,实现基于大数据的动物疫病防控,年内可形成产值万元。
考虑到银川的畜牧业资源,强东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对这个项目充满了期待。但正式签约前,企业也曾疑虑重重,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作为一家科技企业,对银川本土的人才与创新的忧虑。对于这一点,银川创新性地将科研孵化平台建在苏州,让专家团队直接进行指导,将最优质的科技资源引到企业,彻底地解决了强东医药科技的后顾之忧。
“热喷涂-纳米涂层及再制造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也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合作成果。
这一项目是宁夏灵恒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今年的重点项目,由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提供技术支撑。项目运用苏州纳米所热喷涂-纳米涂层技术,将废旧发动机、变速箱等汽车关键零部件进行高品质修复,达到修旧利废、整旧如新、整旧胜新的目的。
“以前我们园区很多企业就是将汽车各个零部件拆分了去卖,但现在我们可以通过零部件检测和再制造技术,使其价值翻倍。”宁夏灵恒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综合部主任曹正伟认为,飞地科研成果育成平台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服务和支撑。
“这一技术在整个西北地区都是空白,通过和苏州纳米所的合作,我们今后将在再制造用材料、再制造成套设备及再制造加工工艺等方面更进一步。”曹正伟介绍,“热喷涂-纳米涂层及再制造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目前已在灵武市再生资源园区落地,年内可形成产值万元。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宁夏灵恒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技术人才也可以前往苏州纳米研究所,跟随那里的专家进行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在飞地科研成果育成平台和离岸孵化器的引领下,银川正逐渐迸发出创新创业活力。这不仅是招才引智的新举措,更是一个科技创新的新磁场,一个经济转型升级的加速器。
合作典范让科技成果转换再加速
飞地科研成果育成平台和离岸孵化器,两者有何不同?
飞地科研成果育成平台是通过与当地科技管理部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产业园区合作共建,银川出资建设并补贴运营,委托共建单位或专业机构运营的创新平台。重点推动外地科研成果在银川落地转化。
离岸孵化器则通过与国内外已建成并运营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合作,对运营机构给与离岸孵化资金补助,鼓励其对接银川产业资源和项目,为银川孵化科技型企业,为银川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两者之间对接和服务对象虽有不同,但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聚合创新技术、人才、项目,助推银川经济转型升级。”回望过去大半年的建设轨迹,曹云鹏显得十分感慨,“真的太不容易了!”
目前我市已建成银川(苏州)飞地科研成果育成平台、银川(成都)飞地科研成果育成平台、银川(北京)贝壳离岸孵化器、银川(北京)诚创华阳离岸孵化器,以及一家即将投入使用的银川(北京)飞地科研育成基地,总计孵化面积4平方米。
不到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而变化正在银川逐步显现。目前各平台已入孵企业项目22个,不仅牧健动物疫病联检平台项目、“热喷涂-纳米涂层及再制造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成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海纳仁东科技有限公司等已在银川落地,另一批高性能阻隔防护材料项目、云图—影像云诊服务平台解决方案、荒漠治理机器人项目、特种机器人项目、中农批冷链物流项目等也即将汇聚到贺兰山脚下这片热土。
“这么短的时间能聚集这么多科技型企业和创新资源,这在以前是很难达到的。”章建感叹于这一新举措所带来的聚合效应,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科技项目、科研人才聚焦银川,为银川的加速发展献计献策。
“我们对各平台都有相应的考核,鼓励运营机构围绕我市‘十大’产业发展发展方向进行项目孵化,必须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或科技服务企业。”曹云鹏介绍,各平台将重点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AI+云+医疗等领域进行孵化,打造协同发展、区域合作的示范案例。
银川,正在探寻一条区域合作的共赢之路。
筑巢引凤需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刘彬是苏州人,他眼中的银川,每一天都在蓄力加速奔跑。
“通过银川(苏州)飞地科研成果育成平台,不到半年时间,我们的项目就已经落地银川,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对科技创新资源的渴求。”刘彬曾全程参与“牧健动物疫病联检平台项目”的前期对接工作,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公司仅用一天时间就拿到了营业执照。
“这就是银川速度!”刘彬说话带着浓浓的吴音,但并不妨碍他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
刘彬表示:“不管是前期项目对接,还是后期的入园服务,银川的工作人员都非常积极主动,而且效率极高。”曹正伟也有着同样的想法,“我们能和苏州纳米所成功合作,离不开飞地育成平台的帮助,他们加速了我们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今年7月,面积达平方米的银川(北京)飞地科研育成基地即将投入运营,而这仅仅是我市借助异地科技创新资源“蓄能”的一个新开始。“到年,我们要立足银川,链接国内外优势创新创业资源,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离岸孵化器和飞地科研成果育成平台,为银川补齐创新发展的人才、技术、资金短板。”银川市科技局局长李景阳介绍,今后每年银川将建设3至5家离岸孵化器和飞地科研成果育成平台,将离岸孵化和技术创新平台、技术转移、专利运营以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相结合,通过离岸孵化把招才引智的“管道”直接延伸到科技创新源地,破解银川招才引智的难题。
通过离岸孵化器和飞地科研成果育成平台,科技人才来了,科技项目来了,科技型企业来了,但如何留下这些“智果”,这就需要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于这一点,章建有着深刻的感受,“很多企业会考虑到当地企业的配合、人才的储备等因素有所犹豫,而一些园区,也对科技型企业并不重视,配套*策和服务不够完善。”
加快企业注册各项审批服务流程,对企业而言,是“锦上添花”的服务,他们更看重的还是当地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建立。李景阳分析指出,对于科技人才和企业而言,一座城市拥有良好的创新氛围、丰富的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资源,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一方面我们要营造更好的创新氛围,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厂房、税收、当地企业合作等服务和配套设施,让企业和人才对落地银川没有任何顾虑。”
本报记者崔露梁小雨
文章来源:银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