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晚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山海情取景地闽宁镇已变金沙滩,基本形成酿
TUhjnbcbe - 2023/3/15 11:10:00

来源:科技日报

“刚搬上来的时候只有两间碎(小)房房,水电也不通。外头一刮风,沙土就把家埋了,我男人抱着娃娃哭了好几天。”“你也后悔了?”“我才不呢!这地方多好,一眼望过去平平的,还有*河,肯定比待在老家强。”在近日与科技日报记者的对话中,高小河口中所说的“搬上来”,指的是从宁夏南部固原市西吉县的大山里,移民搬迁到北部的平原——银川市永宁县。只是她没想到,这个春节,当年让丈夫哭了好几天的地方,因为一部讲述扶贫的电视剧《山海情》,成了远近闻名的打卡地。这里就是闽宁镇。

闽与宁西海固地区,山大沟深,干旱少雨,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从“高小河”这个名字就能知道,当地人对水的渴盼。而在年,永宁县城西部一个叫玉泉营的地方,还是茫茫戈壁。当年4月份的一天,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同志带队来到宁夏考察。两省区负责同志共同商定要在这里组织实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建设一个移民示范区。习近平同志给这里亲自命名为“闽宁村”。他还满怀信心地预言:“闽宁村现在是个干沙滩,将来会是一个金沙滩。”一场相隔多公里的闽宁协作,跨越山海,由此澎湃。年12月,闽宁镇正式成立。此后,这里陆续接纳了来自西海固6个国家级贫困县的6.6万余名移民。高小河搬来那年,小儿子不到半岁,如今已是一个23岁的小伙,在银川有了工作。全家人的纯收入,一年也稳定在七八万元。他们的命运,与印着“闽宁”二字的历史洪流紧紧交织。这24年里,福建省先后选派11批名援宁挂职干部,派遣科技、教育、医疗等专业技术人员多名,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3.69亿元,支持建设闽宁镇和个闽宁示范村,近60万贫困群众从中受益。山海携手,和声嘹亮。产业经跟高小河一样的移民摘掉穷帽子,靠的就是产业。菌草蘑菇开启了闽宁镇产业发展之路。《山海情》里有个教移民种蘑菇的教授凌一农,他的原型是福建农林大学教授、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禧。银川市科技局局长韩蕃璠在回忆她和林教授的往事时总结称,闽宁镇与之前所有移民区的根本区别在于,采用高水平起步、市场化运作、全方位推进的“造血”建设模式,“它的重要意义是汇聚各方力量支持,产业接力,阻断了代际贫困”。高小河家种了葡萄和苹果,还养了羊,亲戚中有的养牛,也有的种蘑菇。总之,大伙儿再也不是只会种地的旧式农民。截至年,闽宁镇基本形成以酿酒葡萄、设施园艺、肉牛养殖为主的产业格局,特色农产品消费扶贫额达6.8亿元。产业振兴,科技先行。近年来,闽宁镇获得银川市支持的科技资金约万元,涉及蛋鸡饲料生产、葡萄新品种栽培、肉牛养殖等6个项目,其中3个为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既培育科技型企业,又深化产学研合作,永宁县科技局也积极聚焦科技资源落地闽宁镇。其中一个有力举措,就是在宁夏科技厅的指导下,配合银川市*府及相关部门促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尽快实施。“农高区的两大核心区之一就在闽宁镇。这一建设越早实施,对它的带动作用越能早日显现。”永宁县科技局局长王学斌说。中国梦国道旁的一座大牌楼下,阳光铺洒过来,“闽宁镇”三个大字熠熠生辉。随便到哪个村里走一走,只见青山绿树,红瓦白墙,葡萄枸杞阡陌纵横,牛羊养殖设备先进。如今,这个从最初人发展起来的移民示范镇,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元跃升到年的1.5万元;6个行*村全部脱贫出列,累计脱贫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万元。它真的变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预言的“金沙滩”。用高小河的话说,“现在的生活就像做梦”。一批又一批的福建援宁干部来了,站在“十四五”这一历史节点,他们对个人使命重新进行了审视。李辉钦是第11批援宁挂职干部,现在是闽宁镇副镇长。与最初给宁夏带进来资金和技术的任务不同,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全方位地把闽宁镇“带出去”。他指的“带”,不光是特色产品,更包括思想意识,要让全世界看到闽宁镇的精气神。这位30岁出头的年轻人不但自己每天开直播推销镇上的产品,还指导6名女工组成了“闽宁巧媳妇”直播带货团。“当然,做成这件事靠我们,但最终还是靠移民自己。”李辉钦如是说。去年11月,福建、宁夏两省区**主要领导在福州召开进一步深化闽宁互学互助对口协作座谈会,共同研究“十四五”时期闽宁协作各项工作。山海携手新的时代乐章,将再次奏响。(原题为《干沙滩变金沙滩!《山海情》取景地闽宁镇今如何?》)(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海情取景地闽宁镇已变金沙滩,基本形成酿